当代作家网

标题: 闲谈砚山风景 [打印本页]

作者: 高穴坡人    时间: 昨天 16:08
标题: 闲谈砚山风景
本帖最后由 高穴坡人 于 2024-10-29 16:14 编辑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确如是。古人最讲信的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也是这番道理。砚山这个地方,人才辈出,由此推论,也是与之山水灵秀有关的缘故。不管是真是假,但是砚山的山水有它的特别之处。
      “砚山”这个名字,就因集镇所在地前面一座形似砚台的山峰而取之。进入砚山地盘,远远就能看见这座高耸的山峰,四四方方,端坐那里,旁边有一小小的山峰,恰似一支竖立的毛笔靠近砚台。砚台山下,就是一池清澈的水库,砚台山峰倒映水中,清风吹送,峰影波动,真乃韵味无穷。这般景致,不由得叫你想起王冕的“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句来。
       砚山的对面是一匹长岩,从南向北横跨整个砚山,就像铺开的一幅长长的书卷。长岩下面是一系列山峰排立着,就像砚山的子民在孜孜不倦地攻读那幅长长的书卷一般。
       不远处,有一山峰形似公鸡,取名“石叫鸡”,好像随时在为人们提更打鸣,尤其在为读书人所提示,早起勤读。天晴一早,远远望去那高耸的雄鸡,就有“一唱雄鸡天下白”的敞亮心境。
       在对面的长岩中央,有一处巨大石壁,好像一幅巨大提名榜,人们取名叫“白岩堂”。那石壁上隐隐约约镌刻着一些名字,那些名字在朝阳的照耀下,熠熠闪光,好像“金榜题名”一般。
      再往远处看,有一山峰,形如官轿,人们取之“轿子顶”。官轿是功名的象征,是仕途显达的体现,让多少读书人所仰慕,为了享用于官轿,激励着多少子民发愤攻读。“轿子顶”形似,砚山子民如是。
      砚山的地形很形象、类人类物。地名还有老虎岩、马嘴岩、猪嘴岩、豹嘴岩、人子岩、撮箕岩、甑子岩、火车岩、.......这些都是因地势而得名的。
走进砚山,浏览这般景象,不由得发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感叹。
      砚山的风景不只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其实最美的景致还在那藏而不露,邃而不及,原始而未开发的地方。
      砚山属于喀斯特地形,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由此产生地下溶洞,形成地下风光。
      砚山中街就有一个天然的溶洞,洞内迂回曲折,深不可测。洞内清泉流出,雾气绵缠。人们在洞口建有水井,那时满街的人们都来那里挑水,一到夏天,赶场的人们都要到那里乘凉饮水。不去那里坐一坐,喝口水,就觉得赶场有一种缺失的感觉。凡是在砚山工作过、居住过的人们对那口洞都有深厚的感情。离别砚山后的人们,随时都会对那洞产生念想,有的还隔三差五要回来看一看。
      有个生于周家坨的溶洞,从地面开口形成天坑,洞内的石钟乳,大大小小,形状各异,晶莹剔透,让人走进了一个银色世界。
     有个叫梅家洞的,洞门向南大大敞开,好似一个歌舞的大厅,歌舞台上若有灯光照射,那各异的天然装饰定然灿烂辉煌,就不需话筒、音响,在里面唱歌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叫洞坨的地方,四面环山,底下有水流入,形成水塘,水塘向洞内延伸几百米,然后从另一个洞口飞流直下,坠入深涧之中,经过一个天然的穿洞桥,再流入深溪。
      砚山石朝村还有一个地下溶洞,整个溶洞长六七里。从杨家桥一个洞口进入,里面不远处,有一个宽敞的厅堂,可容纳上千人。再往里走,时宽时窄,时直时曲,时平时陡;道路多岔,有的直去不返,有的来去迂回,有的两路向碰;里面有河流淙淙,有深渊莫测,有奇峰怪石,有陡壁悬崖。在半中腰洞露出一个大口,洞口长出一颗古怪的大树,人们不知是什么树,就叫它“啥子树”。继续往里走,到澎溪桥旁边一个洞口穿出,溶洞的水从这里流出来,就有小桥、人家为伴,定然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流水从桥下流过,绕过人家,从一片莲花山中流过,而后从悬崖间飞流直下,形成瀑布,悬挂于绿树丛林当中。
      砚山因喀斯特地貌,溶洞多多,形式特别,风光无限。凡是晴朗天气的早晨,看到有雾气缭绕的地方,那里定然有溶洞,有溶洞的地方,里面就有奇异的风光,进入溶洞您就会获得龙宫般的享受。
      砚山的水归入洞内,而后泉从洞出,形成大大小小的山间溪流,溪流自西向东流入马颈河。马颈河可算一个还蒙着盖头的新娘,等待着心上的人儿去揭开。不信去揭开盖头看一看。
      马颈河主源于流村沟,清凉的泉水从一个巨大的岩阡里流出, 在奇形怪状的山石间穿梭。沟壑间交杂着一些五颜六色的石块,石块间镶嵌着怪异的花纹,透明的像珍珠玛瑙,圆圆的像牛的眼睛,特别的好看。河流一路曲折蜿蜒,穿越山间。
      到了与费家沟河流汇合,有一小泉,鱼随水出,十分热闹。所以把这两河交汇处叫“小泉”。两河交汇,涨水河汹,在高山间冲出了一道峡谷。峡谷两边翠竹叠缀,更加显得河流幽深与激荡。
      在通达塘处架设一道桥梁,不但给河流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而且人们站在桥上可以观赏河流上下的一些景象。
    “无限风光在险峰。”不错,马颈河上风光,不是一触可及的,您必须深入河流中去。要想认识马颈河的真面目,还得借助外加条件,带上软绳,软梯,抓钩,木筏等才能实现。因为河流里有绝壁,有险滩,有瀑布,有深潭。可是说,马颈河处处是奇观,然而处处又是险境。
      在通达大桥下面,有一个大大岩阡,岩阡里有泉水流出,站在岩阡里可以观赏对岸成片的绿竹,好似一幅巨大的绿色绸缎展现在眼前一般。微风吹送,绿波起伏与水波荡漾,别有一番韵味,让人神情舒畅。
      穿越大桥,来到一个迂回的地方,水穿洞出,取名叫“穿坵”。穿坵的水是大窝河沟经地下河,然后从洞中流出。接着又有一个叫“矮门”的天然洞天。有十几大个小不同的溶洞,洞洞相连,洞中假山遍布、怪石嶙峋、物像俱全,这些洞的“珍藏”绝对美伦美焕,叫人“王孙自可留”。
      在洞上面有一个叫“半边街”的地方,宽宽的、直直的,好像曾经有人在这里赶过集,做过买卖。你在半边街上可以像赶集似的自由来回,可以远观苍山,近瞰深谷,尤其是可以观看让人惊讶的万丈岩绝壁。
      万丈岩,两边高高矗立的绝壁成瓦罐形。相互对立着,你若仰望,石壁好像要倒压转来一般,往河底过路都有些提心吊胆。走在那里都不敢高声叫呼,生怕惊动石壁。
      通过万丈岩石壁,有一个地方又是冷泉涌出,随之出来清一色是些小鱼花。鱼与河水流入不远一个回角处有口塘,叫石灰塘。石灰塘因塘边的石壁呈石灰色而得名,石灰塘水清见底,鱼儿悠然,你若用石子向塘里扔去,鱼儿惊吓得纷纷往回角深处跑去,一时三候都不敢出来。
     马颈河往下走,有无数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河塘。传说,在很久以前,马颈河畔住有一户人家,祖祖辈辈依靠小溪生生息息,饮小溪之水,渔小溪之鱼,在小溪边劳作,在小溪里洗身。有一日,忽然晴天霹雳,下了大雨,涨起洪水。洪水涌进了此家人的堂屋,于是,堂屋地下钻出一条一米多长小碗粗的蚯蚓。蚯蚓跃出堂屋,一声声喊娘。此家的老妪听了喊声,慌忙出门来看,见门前洪水汹涌而下,蚯蚓在洪水里翻滚。老妪见状,心里发慌,误认为是自家的儿子,就急呼儿子。蚯蚓每喊一声娘,老妪就接着呼唤一声儿。蚯蚓尾巴就会在水里剧烈摆动一次,激起浪花一丈多高。而每次摆动就会使小溪变成一口潭!连续二十四次,形成了二十四口潭。现在人们还记得其中一些潭的名字,如刘家塘、三羊塘、疙蔸塘、白木塘、柏香塘、麻布塘等等。二十四口潭给马颈河不但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而且给马颈河增添了一道道奇丽的风景。
       石灰塘下面,有一山峰临河而坐,远远看去,形若马颈一般。马颈河就是因马颈这个地方取名。这里是砚山与天山来往最直捷的一条河道,自然也人们走得最多的一条道。为了让人们方便过河,早有人在河上用杉木搭建一条桥。人们走在木桥上都战悠悠的,尤其是胆小的人十分害怕。
      马颈河桥下方有一口塘,叫“马家塘”,塘里面自然冒出鱼来。在塘的不远处,有一细鳞泉,半山有洞,泉从洞出,泉里尽出细鳞鱼。有人曾进入过此洞,见洞下有塘,也有其源流入塘中,塘中有细鱼游动,就是这种细鳞鱼,人们认为是洞内的阴塘与外面的马家塘是连通的,才会出现塘里冒鱼的现象。
      接下去有一个叫沙坨的水塘,塘里尽是些鱿鱼棒。旁边有一清泉流下,随水索源,见其一座空山,空山中流水“歆轰-歆轰-”的轻轻细流,其间多有小凼,凼中细小鱼儿,悠然自得,十分恬静。
      沙坨下面,恰又尽出黄鱼,就因有一黄色泉水注入河中所导致。所以人们把那个地方叫做“黄泉”。在“黄泉”处,人们都很小心,担心不慎,会伤性命。因为有句“黄泉路上无老少”之说法。所以,人们很忌讳到那里捕鱼。其实越是小心的地方反而不会出事。也有人到黄泉处捕鱼过,也都安全而归。
      马颈河最耀眼的地方,要算“出水洞”了。水从山崖半中央洞里直落下来,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概。飞瀑青苔铺底,好像无数条小白练顺着长长的绿色屏幛飘下来一般,而后飞溅开去,就像千万根长长的银针在绿绸缎上不断飞扎着。出水洞里面,十分空阔,里面可容纳几十百个人。再往里走,十分深邃,不能索其水源。
出水洞下面就是牛夹石。一河凌乱的石头,水从乱石底下流过,凡是牛儿过河,最容易卡牛的脚蹄了,凡是放在河里牛儿,都不敢从此处过河,所以人们把这个地方叫牛夹石。
      过了牛卡石,进入了宽阔平缓的河流地带,这一带,人们取名叫“长滩子”。因地势平缓,于是有人临河而居。在河畔耕种稼穑,饲养牲畜,捕鱼成了他们独有的天然条件,无疑长滩子人的生活过得也比较殷实。
      长滩子不远处,有个宽阔的河塘。据说曾有刘姓居于这一带,刘姓人们常在这里捕鱼,游泳洗澡,好像是专为刘姓所生成的河塘,所以人们叫作“刘家塘”。
      过了刘家塘,又是一片比较开阔的地带,又有一个从高崖洞中流出一股水,因水流出高而陡,而且水量大,砚山人民公社就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小型发电站。随着体制改革,发电站承包给个体户。后又因农网改造,电站被瓦解。现在又有人重新修建了一个发电站,也与大型网站变网。这个电站在张家湾的地盘上,人们称“张家湾发电站”。
      过了张家湾发电站,下面一路是高峡深谷。你若能来这高峡深谷体验一下,定然会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那般感受。这段高峡深谷迂回曲折,水流湍急,漩塘飞瀑,蔚为壮观。有个扁桶峡,两边高高的石壁围成巨大扁桶,河水飞流直下,倒入扁桶,激起瓮雷般的声音,气势十分恢弘。
      有一个叫“耗子背”的地方,水冲进岩阡里面形成暗塘。常常有许多会水动物潜水进去,在暗塘里面找席干燥的地方栖息,成了会水动物的宿营地。传说,古时候有个放河(将砍伐的木料放在河里冲走,到指定地方捞取来)的人,不小心冲进了岩阡里面,出不来了,外面的人们认为这人死在了里面。家里的人们只能悲伤着给他做个道场,表示让其灵魂早登仙界。七天后,这人居然回来了,让人们感到十分惊讶。听那人说,里面有干燥的地方,就是黑乎乎的,看不清楚,为了活命,在里面只好捞塘边小虾鱼充饥。出来的天,有个较大的动物在塘里游动,游到他面前,他不顾一切连忙握住那动物,动物一惊,连忙往外出,他也逮着动物的尾巴一路游了出来,出来才见着是一个水獭子。就因出了这件事情之后,在枯水季节,人们带着电筒之类的东西曾又进去探个究竟,见岩阡是个外沿低里面高的屋檐状,水塘径直十多米,水塘里面空荡荡的,很开阔,可容下几百号人。
      到了近河口地方,叫“麻布塘”。麻布塘这个地方,曾经有人迁居与此,开过作坊,做过酒,染过布,建过集市,做个买卖。曾经发生争战,如滔滔河水一般,流传着“冉氏父子想做皇帝”的传奇故事。走近麻布塘有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份情怀。
      走出马颈河,回过头来,再看看马颈河畔,却是密密丛丛、莽莽苍苍的一片,那就是月亮坝原始森林。
      说叫月亮坝,其实是几湾几岭。走进这片原始森林,参天大树,密密林立,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大树多是松、杉、柏,也有珍稀的红豆杉、欗木等,还有一些叫不出 名字的大树。这些古木遮天翳日,使得那森林看上去阴森可怖,神秘莫测,三两个人进去,都有些害怕。
      森林中,有的树直直的只顾上长,威胁着旁边的一些树木,使得一些树木弓腰驼背的。有的树的丫枝上发出气根从半空扎到地里,渐渐变粗,成为支撑树冠的支柱根,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特景观;有的气根缠绕在其它的粗藤上出现“树缠藤”的现象,有的纵横交错的龙蟠地面根,附生着蕨、地衣、苔藓、兰花等20多种植物的“空中花园”,是原始树林独有的靓丽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狭窄的老参道,弯弯曲曲,阴森可怖。太阳被树林遮盖,偶有从未遮挡的树叶间射出一丝光线下来,白天也是夜色朦胧的感觉。风在高高的树顶摇晃着,发出一阵阵庞然缓慢的沙沙声,像是头顶移动着沙漠般的树海,衬托着一种说不出的静谧来。
      林中各种鸟叫,清脆悦耳,比“百鸟朝凤”的音乐还要自然动听。有的高声着,有的低语着,有的跳跃着,有的缓慢着,有的相互在对话,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欢迎着游客,有的被惊吓的戛然而止。有的鸟似曾相识,能叫出名字来,有的鸟从未见过,素昧平生。“近山识鸟音。”走进这片原始森林,才知鸟的世界纷繁复杂。
在森林中陶醉于鸟叫声时候,常又被蹦窜的动物所惊吓,心里咚咚直跳。机灵的是貂梁子(小松鼠),你刚看到它的影子,它便从这棵树“倏地”窜到那颗树,再也寻它不着。还有森林中的蛇,就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恰恰就在你面前“唰-”的出现,那蛇抬起头来,袅一袅的,一时吓得你心子都要跳出来。你正要寻找木杆准备对付时,它又“唰-”地梭下坡了。森林里蛇的种类很多,有乌梢蛇、菜花蛇、断尾巴蛇、五脚蛇等等,还有不知名字的蛇。最怕的蛇是岩通斑(眼镜蛇),它就盘在路上,你若不注意,要你一口,就难以活命,巧巧这种蛇在月亮坝这原始森林里最多。凡是到月亮坝森林游玩的必须要做好防范措施。
       月亮坝森林里的飞禽走兽很多很多,有花鸡、毛鸡,有松鼠、兔子,有野猪、野猴,林间飞的,树上爬的,地上窜的,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月亮坝可算是一个天然的动物园。
       走出月亮坝,攀上高处,可以俯瞰整个毛田坝了。毛田坝有天主教堂而出名。乾隆五十四年(1789),毛田成为贵州教区第一分区主要传教区。嘉庆七年(1802),毛田成为天主教贵州主要堂口。光绪三十年(1904),法国传教士金方济开始在毛田修建经堂。整体上为中式建筑的木架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同时结合西方罗马式建筑特征,吸收了西方建筑中的圆拱玻璃窗、百叶窗、楼梯、阁楼、彩绘装饰等建筑文化元素。毛田天主堂至今保存较好,仍为当地教众使用。现在的毛田坝正在打造乡村旅游景点。为砚山的门户更加绚丽多彩。




欢迎光临 当代作家网 (http://ddzj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