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网
标题:
徒步清江纪行十一
[打印本页]
作者:
四维广土
时间:
2025-4-9 14:02
标题:
徒步清江纪行十一
本帖最后由 四维广土 于 2025-4-9 14:04 编辑
[attach]13329[/attach]
续上
2024.10.12
雨中渔峡口
早晨,我仍在熟睡中,忽然听到手机震动,拿起来一看,快8点了,是姜晶打来的。他早已起床,正在外面散步,我立即翻身起床,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洗漱完毕,出了房间。他正在桥边,在看两个人轧棉花。一个人从机器的一端将旧棉絮喂进去,另一端就出来了膨松的棉絮。然后,另一人就将轧过的成卷棉絮平铺在板上。姜晶指给我看旁边摆的一台计算机终端,屏幕上有束制棉絮的图案。我看了一会,没看出来计算机是如何与这土机器结合的。我们去吃早餐,早餐店的对面,墙上有撒叶儿嗬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的字样。我进店问老板,撒叶儿嗬是不是什么歌的虚词?老板和姜晶几乎是同时告诉我,这是流传在这一带的打丧鼓、跳丧和唱丧的民间活动的称谓。
早餐后,我们就弯进了资丘民间文化艺术团——我前天晚上看见的跳丧的地方。当时,我以为是有人在办丧事,没敢进去,现在看门牌,才知道是个机构。在进门的墙上我细看了介绍,我明白了,撒叶儿嗬,是土家族为死者送行的仪式,它的特点是丧事喜办。土家人有“一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的习俗,四山五岭,左邻右舍的乡亲们聚在一起,在亡人的灵柩前,大家踏着鼓点载歌载舞,气氛欢快热烈,通宵达旦。
你看我有多孤陋寡闻!人啦,就是这样,不走出去,还真以为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姜晶说,你以前的关注点不在这方面,所以你不知道,你前天写的日记我看了,那都是你想像的,这地方的民俗文化就是这样,丧事喜办,喜事丧办,结婚是喜事吧,这儿就哭嫁,还有哭调,边哭边诉,你知道吗?确实,不得不承认,我对这些事一无所知。那个自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我,可笑不?
离乘船的时间还早,我们又转进了资丘文化馆。今天是周六,没有开馆,我们就在走廊里看了一些资丘的文化展示牌。其中,有幅老资丘的全图画得很好,图章是篆体字,我没认出来,不知道作者是谁。我拍了照,以后请高手看看,落款到底是谁?这幅画勾笔细腻,构图完整,有清明上河图之风。对面墙上有一幅汪国新的书法,汪国新是谁?我也不知道,但姜晶知道,我回来查了,这人可不简单,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协艺委员,北师大博士班主讲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三峡画院院长……他的国画精品获得过国际大奖,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处收藏,多幅作品还作为礼品送给了外国友人……他是宜昌市人。
我们回房间收拾行旅,向码头走去,我一直想将码头对面的山体完整地拍摄下来,但角度都不行,总有建筑物挡着,到了江下,构图又收不进手机拍摄框内。姜晶说,如果有无人机就好了。我对摄影是个外行,只能收进了脑中。文字描述的东西总不如画面来得直观,摄影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字不能替代的艺术。
船开了,我用手机拍摄了远去的资丘。这时,江面上起了雾,像《西游记》电视剧里一样,仙气直升上来,将山体隐约在云雾中。你如果用雾里看花来形容,未免太小气了点。这是人间仙境,无可比拟的。我的拍摄技术,如果放出来给大家看,是有辱这景的。我不敢擅自传放,请原谅,如果有人想知道这景到底有多美,你必须亲自来,还要能遇到这样的气候,还要有心去体会,仙山蓬莱,不过如此吧,这样的福气,不是人人都有的。
这样的景致,沿途应接不暇,难怪汪国新能出那么多的三峡作品,我想,除了他的画技外,更重要的是三峡的环境孕育了他的思想,激发了他的灵感。清江之于他,又起了什么作用,我不能考证,但我能体会到,他来清江,也是有冲动的。或许,他的清江作品一定有,一定也不错,我甚至怀疑,那幅挂在资丘文化馆的《清江古镇》是他的作品。
人类的一切作品,在大自然的面前,都未免小气。一张纸,可以让内行人体会一些壮观,但没法让所有人身临其境,震撼人心。我不是要故意贬低人类的作品,我觉得,人类的一切作品,不过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拙劣模仿,你如果身临其境,也会有我这样的感悟吧。
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渔峡口到了,天,下起了雨。我回首江景,脑中冒出一个词语:烟雨江南,画里清江。我们上岸后,抬头就见到了东悦假日酒店。我们进了房间,还不错。下午,雨继续下着,我们在房间里聊。姜晶将他的一些见闻讲给我听。以往,我们都各自忙工作,没有这样交流过。他走过国内外很多地方,连以色列都去过,这是我不知道的。姜晶说,他很少与人提起,怕别人以为他显摆。他是我行万里路的榜样,他的行动能力很强,不像我,总喜欢幻想。
晚餐后,我们借了老板的伞出去,姜晶作诗的水平不错,他说了一句诗一样的语言:在雨中,我们夜游渔峡口。我们行在小雨中,小镇幽静……有些店开着,街上的行人极少,偶尔,可见店前有人在打牌,远处传来几声犬吠……主要街道一直上坡,我一点也不觉累,飘飘然,陶醉其中。这条街很长,感觉不比资丘城小,山里的街不是井字形的,都是之字形,走不远就有一条岔路,岔路进去又是一条街。由于没人,这儿的风土人情,我只好在网上查了。我能告诉大家的,这是岩松坪和清江碰柑的原产地,至于这儿考古发现了四千年前的什么事,有什么陶器,动物骨头之类的,我还没弄清楚,就不乱讲了。
7点多钟,我们各回各房,我开始写流水帐,姜晶做什么,我不知道。这是一天中我们各自的时间,互不打扰。如果明天天雨,我要机动安排,雨大了,可能就歇在这儿了。如果雨不下,或者不太大,我就向前走。可以在龙池村的温泉酒店歇,也可以直接走到水布垭。姜晶有点急事要到宜昌,后天,他来追我,我们在水布垭汇合。
未完待续
作者:
yuemanshan
时间:
2025-4-9 22:42
[attach]13330[/attach]
欢迎光临 当代作家网 (http://ddzj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