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闻鸡起舞 于 2018-12-6 17:01 编辑
到了再后边的馆长还有一位受人尊敬的文化达人,书法家袁弘毅。店铺多半要请他来书写,请不到或者请不起的才找电脑制作一下,他和王中亮先生的字基本上是街边固定的风景线。可惜他不受用于官僚系统,说也都说些直白的话,惹得上边不放心,很快就不再干了。但业务是一顶一的高手,手下文官没有不马首是瞻的。不为事务所累,潜心书法互答,做一个潇洒客多好。其行至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徒弟——容君君,都被组织部调去做了半年科,呆的憋闷不打招呼就离开了。 再往后就好找了,现任的贠馆长从教育上借调过来,维持这个摊子,人没有多大才华,但政治上绝对可靠。于是很不受文官待见,就有一个姓陈的编剧不客气的编排了一个打油诗:文化馆想要往上搞,除非蹬了贠统考。 记得交办江路着手做《馆志》的过程中已经是又来了一位有文笔功底的,出身不太好(地主成分),始终在乡镇临干,后来在文化站因为写稿细致策划有头脑被予以提拔到《华山报社》担任主任编辑的冯文学同志。此人个头不高,却自比李白(自认为情怀上类似),作品也颇得文案章法,遣词造句多能紧扣时代热词并运用自如。算纯粹的刀笔吏现实转魂。 江路将文稿交由王老师修饰一番,就忙别的去了。 隔了半年,冯馆长说《文化馆志》出版了,江路瞅见方桌上好厚的一个硬皮包装的大开本“字典”模样的家伙,冯馆长说这就是出版了的全国文化馆志,咱们县的就是由你提供上去的。署名上有两个人:王中亮 江路。冯馆长解释说,把王老师摆在前边是出于对前辈的尊重,相信你能理解的。江路心里虽有些不快,也转念一想,也没有稿费,纯义务的,署上名了也挺应该知足了。其实,江路采访的好些生动的情节因为是县志的要求基本就没有采用,比如文革期间馆里成立了敬绘组,做什么?为各单位悬挂主席像绘制画像;撤县设市大庆时期,为进城耍芯子的制作背景墙(有山水和神话场景等);档案室里还保存在文革期间灵魂深处闹革命,强迫同志相互揭发的口供文字材料等——不过都装在江路的肚子里,总有一天会把它们告与后人们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