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当代作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忆唢呐

[复制链接]

5

精华

149

主题

155

帖子

版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10: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时候,在酒席堂中,最喜欢听“吹官先生”吹唢呐了。
乡下办酒席,都要请“唢呐”凑热闹。除了结婚是主人自家请“唢呐”外,其余酒席都是亲戚请“唢呐”,这又叫请“吹打”。因为唢呐队伍中不光吹唢呐,还要打击锣鼓等的乐器。才成为一伙唢呐队伍。人们把参与吹唢呐的人叫“吹官先生”,其实原来叫“吹管先生”,渐渐地谐音喊成“吹官先生”了。人们又习惯把一支唢呐队伍叫做“一泼”,说某某亲戚请了“一泼唢呐”。
一泼唢呐队以唢呐为主,然后配上打击的乐器,有些还有夹杂着有大号和小号。唢呐又分大唢呐和小唢呐,它由杆子、碗子、篌子及哨等部件组成,杆子由柏木或松木经油长期浸泡后制作。据唢呐手说,唢呐长1.2尺左右,杆上并有八个眼;碗子由黄铜铸成,长0.6市尺,篌子长0.2市尺,哨子是由嫩茴麦杆制作。打又有鼓、大锣、小锣(马锣子)、勾锣、钹、书铰等乐器。组成吹打的人数一般有八人,人们把一合伙的吹打叫做一泼。多则有十人,就要加大号和小号。少则六人,则要取消大号、小号、勾锣、书铰。
还依稀记得小时候酒席堂中吹官先生“吹打”的情形。在办酒席家的房子旁边,吹唢呐的要提前吹两换(声)“嘟-嘀-呐---”,就表示某处亲戚请的吹打到了。主人以便做好迎接的准备,一是要留出空桌子让吹官先生坐,二是吹官先生进屋后要装烟倒茶,三是主人要拿出鞭炮迎接吹官先生进屋。进屋时,吹唢呐的吹的走前面,紧接着是打击乐器的人。后面便是请唢呐的亲戚在放鞭炮。这时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使满堂酒席充满了浓烈的气氛。
 唢呐进屋后,坐在板凳上,要将进屋的牌子吹打完后方可放箱(放下乐器休息)。不可半途停止休息。吹打完后抽抽烟、喝喝茶,休息一会,又要吹打一堂(吹打一个段落人们叫一堂。)开始时,是先吹后打,一般是吹一堂后就打一堂,有时吹打结合。每次吹打都有规定,进屋吹打什么牌子,饭前吹打什么牌子,平时吹打什么牌子,都是有讲究的。快要安席吃饭了。吹官先生又要吹打一堂才可吃饭。这时各处亲戚请的唢呐到齐了,满堂酒席被唢呐声、锣鼓声搅成一团糟,说话也听不清楚,心里都在跟着锣鼓声抖动,整个房屋的旮旮角角都溢满了酒席的气息。但这时吹打的时间很短,十几分钟过后又清静下来了。
 当然,吹打最热闹的是放三排了。三排顾名思义放就是要吹打三堂。唢呐每吹一堂后锣鼓就要打一堂,这样吹打三堂叫放三排。放三排一般是在席安完后。这时看热闹的人也多,在亲戚请唢呐的泼数多的情况下,吹打与吹打之间比较的也多。就在这时候,满堂的人们就要看谁家的亲戚请唢呐完成最好。放三排时,有个先来后到的规矩,一般是先到的唢呐先放三排,后到的唢呐后放三排。这个由酒席家的总管招呼。所以在这个时候,想滥竽充数是不行的。所以在放三排是每一泼唢呐都郑重其事,十分认真。有句俗话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在这时候,吹打们都喜欢表现表现,体现行家吹打的本领。凡是吹官先生们在自己没有放三排的时候都在惊起耳朵听别人的吹打怎样。
 回想儿时有家酒席堂中放三排,至今还有伸指赞赏的冲动。看到那吹唢呐的总是那么投入。双臂抬起, 两手擎着唢呐,手指头搭在气孔上,随着曲子有节奏地交替着轻轻弹起又落下,落下又弹起。腮帮子鼓起来,额头上青筋突起,眼珠子都显得有些突出,喉节不时的滚动一下。看到这个样子,感觉他们吹的很累似的,真替他们担心把腮帮子鼓破了。那两人的眼睛时不时左顾右盼的,吹出来的唢呐声高亢空阔,时快时慢,起伏有致,很有节奏,很有韵味,十分动人,无不倾听。看那敲锣打鼓的,神情十分专注,各自敲打着手中的乐器,此起披伏、错落有致地响成一个很有节奏的乐章。看那敲马锣子的,马锣子摊在手上,时不时离开手掌心,有时将马锣子抛在半空中后落在手上,使马锣子发出“当、当、当、当、当 -----”的声音,叫人又惊又喜。看那敲鼓的,两根鼓棒在他手中玩弄纯熟,鼓棒时而在鼓上比划,时而在空中婉转,随后两根鼓棒落在鼓上,时而快速,时而缓慢,变换自如。那敲打出来的“咚冬”鼓声与很有节奏锣钹声附和得恰如其分,真是让人无不叫绝。
唢呐是民间过事务不可缺少的乐器。同样的唢呐锣鼓,同样曲调牌子,在不同的场合,就有不同的感受。喜事中听起来宛转悠扬,十分喜庆。丧事中听起来如诉如泣,无比的悲凉。所以农村吹打的用处很广,什么酒席都排得上用场。人们完儿配女要请唢呐,生招满日要请唢呐,修房造屋要请唢呐,死人吊孝请唢呐。
   唢呐的历史渊远,可追溯到汉朝时代。可是流传到今天,当地多数是口口相传的,无文字依据。吹有吹的调子,打有打的牌子,多而杂的曲牌都是凭师傅口头传授,靠徒弟心领神会而学成,真是件难事。
     在旧社会里,吹唢呐的被人们列入下九流,所谓“吹皮捣鼓”,一般只在朝门前坐着吹打。凡是唢呐人家不与其作亲、交友,其后代下来即使读了书也不能进考场应试,所以,也就祖祖辈辈下来做不了官,只好继续学吹手,有的三辈五辈一直是吹手人家。
解放后,吹唢呐再不受人们的歧视,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可在“文革”期间吹唢呐却被列入“四旧”被禁止,数年内人们难听此乐,令人寂寞索然。进入七十年代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唢呐马上复兴,吹唢呐的艺人们在民间的音乐天地里各展其能,受到了人们的赞赏。有的靠吹唢呐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有的靠吹唢呐自然而然就吹来了漂亮的媳妇;有的靠吹唢呐吹出了大名,上了电视,登了报纸呢。
而今,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跨越发展,唢呐这种不可断裂的传统习俗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它反映在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地方文化。
每当心绪静下来的时候,脑子里就浮起一片故乡的唢呐声,它像一股温暖潮湿的山风,带着家乡的泥土气息,吹进我的心房。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dzja.com ( 沪ICP备14013917号-6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