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看过一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电影讲的是,抗战时期一户普通人家的悲欢离合。母亲边看电影边抹眼泪,我却无动于衷。可能是因为那时的我年幼无知,无法理解电影里面所呈现的家国之痛吧。同样是小时候,另外一部电影《西安事变》的插曲《虞美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忧郁哀婉的歌声,歌者如一江春水般沉重的愁苦,一下子让我心绪黯然,久久不能释怀。
后来我渐渐长大,知道了这首《虞美人》原来是李煜所写。也知道了,春花秋月、车水马龙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原来也出自他的词作。李煜有“千古词帝”之称,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对李煜给予了很高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词分两个阶段,前期词主要日写宫廷生活儿女情长,艳丽奢华却落入俗套。后期词写亡国之恨,思乡之苦,是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与忏悔,视野大为开阔,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世人所熟知的,也多为李煜的后期词作。
李煜的词清新朴实,不事雕琢。往往直抒胸臆,直抵人心。他尤其善于用自然界寻常可见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心绪。像这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西楼,弯月,梧桐,清秋……这些我们平素熟视无睹的景物,到了他的文字里,却生生有了情感,变得愁苦哀伤起来。“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愁苦悔恨似乎就是李煜后期词作的主旋律,读来让人难免压抑伤感,却也感同身受。为自己曾经的年少轻狂莽撞冷漠而忏悔。“少年不懂词滋味,懂来已是词中人。”
和创立了书法“瘦金体”的宋徽宗一样,作为一国之君,李煜显然是不合格是相当失败的。然而,他却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应该是文字之幸吧。
千年之后,再读后主词作,仿佛依然能够听到他沉沉的叹息声。这声音似乎在苦口婆心提醒我:时时反省自己,检讨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