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闻鸡起舞 于 2023-7-6 16:59 编辑
围绕华山文化和地方民间传统门类的宣传和创新是政府和各方有识之士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齐动想点子出政策给于更多的环境资源,仅仅凭借发公件或者仅仅停留在研究上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政府来说,要想留住游客就必须下功夫懂心思,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首先摸清地方特色文化都有哪些,哪些是亟待抢救和需要用心用力扶持的,哪些是可以提供平台让艺人们放开手脚滚动式发挥的,只有经过市场经济的检验,刺激他们寻找到契合点,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些软绵绵的问候和滴眼药的资金就算交差了。 目前了解到的是民间性质的地方文化产业组织得到政府配套政策扶持的不超过三家,基本运作模式就是上级检查的时候分配一些接待款,所呈现的文化产品要么是家庭作坊式的小玩意和讨巧的表演节目,要么是拿取外地的产品来冒充一下装点门面。 中国人从古代走到今天,文化其实都是被吊在嘴边却服务于小部分人的。如今所谓的民间文化很多都是靠一些艺人谋生来流传下来的,更多的百姓还是眼光注意在做生意养家糊口上。有些大富人家的字画和古董在文革阶段基本也都遭到了无情的毁灭和破坏,甚至村里宗族的祠堂和灵位都被推掉,菩萨庙,关公庙都面临朝不保夕的结局。而今功利主义盛行之下的富裕起来的国人,又有了拿古物和欣赏传统戏曲找回就是达官显贵的消遣和享乐情结,而戏曲唱的什么都不在意,就满足于坐在台下瞅着声色声腔咿呀做派的消磨无聊时光的过程。 华阴地方文物古迹留存的比较好的当属西岳庙和玉泉院,杨震当年的槐市早已不见踪迹,横阵遗址也是不见一丝蛛丝马迹,五方的杨氏大官墓也是毫无观瞻价值。民间手工作坊里产生的物件乏善可陈,无有多少新意,剪纸里边倒有一位打破传统,创意出写意画信手拈来的道气氤氲的曹氏剪纸还算独特;再是华山戏法也是古彩戏的延续,推不了陈也出不了新。倒是地方小吃可以摆上一道,因为地处交通要衢,南来北往的人流多是走南闯北的人物,吃上边比较的有要求,小吃要有味道,麻食泡要地道,荞麦凉粉薄爽汤汁要酸爽可口,烧饼锅盔必须垫小茴香和芝麻碎。油轮圈、麻叶、柿子饼,擀馍,煎饼,大菜中有从外地师傅带过来的泡泡油糕和葫芦鸡,莲菜盒子老少都爱吃。 华山作为道教文化一个重要传播地吸引江湖人物造访,停驻,修行,生衍出三月十五的古庙会文化、华山拳文化,华山鞭术,华山奇石根雕瓦当泥塑烙画等,给善男信女佩戴的各种妇女布制品、面花也是很有地域特色。流传于西王的血故事,西关的芯子,桥营的木偶戏,敷水的扑蝶社火,上洼和桃下的龙灯还在民间老艺人的传承中面临失传的窘境。相对还能做集体表演的有泉店的素鼓,老腔。华阴的迷胡和时腔群众基础深厚,时腔面临失传的危险,还有台头的拉花戏也是唱的人不多了。 华山神话故事和道家轶事,华山摩崖石刻都是很宝贵的民族民间遗产,怎么让这些厚重而神秘的带着先民智慧的遗产继承下去也是需要花大气力去做的大工程。 西汉时期涌现出的父子丞相王宽王询的宽仁做事忠心爱民的故事,隋文帝杨坚当江山做江山的故事,顾炎武在华山地区研学的故事,王弘撰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等均是后世子孙需要开展系统研究的工作。我市的田华老师身为历史系毕业的作家,晚年多有著述,可谓敬畏仙灵示范后人的好教育家。另有魏宽放老师不断走访村镇,参考史志典籍还原历史沿革,各地村镇里的学儒也尽可能的撰写村志,填补地方村史可谓不遗余力。五方的赵十毅先生创作的《王鼎赶考》可谓写尽了人世的冷暖表现出的世态炎凉很具有现实意义。赵坪的张建磊先生接过雷自德老艺人的文稿发奋编辑出赵坪百多年的迷胡传承史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文化馆的已故老干部杨达夫同志秉承教书育人的公德心写出的儿童文学系列作品需要再版发行;红岩村的民国大儒孟均夫先生的治家格言和编撰的国民素质纲要亦可以再版研究。 文化馆在职干部有填词讴歌华山百景的孟岩先生,收藏界积淀深厚的宋容君先生,老旧照片留心摄影家郭永江先生,篆刻家杨君,收藏奇石大小千方的柴根旺先生,华山门票收藏最全的潘洲先生,人物画和山水意象画双绝的丹青大家——陈默老先生,对于古器残品修复特别情有独钟的姚田退休教师王新华先生,板胡功底扎实、从不凑合的乐器艺人王稳学先生,三弦台风硬朗持久性强的宁解放乐器艺人,筛瓦子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迷胡艺人宋开锁先生……,这些人都像散布于草原上的红杉树,吸纳住民族文化的肥土不至于流失。他们用青春书写着大写的人,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将华阴优秀传统文化和自我精进的成果贡献给了这片土地,荣耀在了三秦大地让这里的人们心气不散,志向不灭,谨希望整个社会能够给他们应有的地位和尊重。让他们的后世子孙因为他们的付出而感到温文尔雅的荣耀和生发传承的心愿并继续付出自己的行动。以上只是笔者接触到的一些老师和尊者,自然还有很多的民间高手散布在四野,需要我们更大的行动去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