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贤德:印象中的王志
获悉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志先生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职务,让我回忆20年前和王志先生的短暂之交,王志先生给我的印象谦和低调,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名人的高傲架子。 我是一个出生于大别山区偏僻山村的农民,80年代,凭着自己拼命好学的精神,凭着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一篇“豆腐块”,被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招聘到公社(现乡镇)邮电所担任山村邮递员。 91年代,为了圆我心中的“记者梦”,我辞去山村邮递员工作,加入打工大军队伍,一边打工,一边拼命学习,一边写作,凭着在报刊上发表的大量文章和在家乡工作获得的荣誉证书,1994年3月,终于圆了心中多年的“记者梦”,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96年,我在吴江市(县级市)盛泽镇部分私营丝织厂采访中,发现私营丝织厂拖欠外来工工资严重,96年1月30日,在《中国纺织报》一版发表了“私营丝织厂拖欠外来工工资严重”文章,受到当地政府部门关注,在外来工中引起强烈反响。从此踏上了为农民工讨薪的漫长艰辛之路。 2003年,我在担任某报驻河南工作站站长期间,在为农民工追讨工资中,发现郑州建筑工地包工头(老板)每逢年终春节放假时,以各种借口和理由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十分严重,2003年11月26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老板的滑头与民工的艰辛”,让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不仅在全国引起为农民工追薪风暴,2003年12月10日,也让我走进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接受著名主持人王志采访。 老板的滑头与民工的艰辛发表后,第一个引起新闻媒体关注的是中国青年报,2003年12月3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驻河南记者站潘志贤采访撰写的“好心记者义务帮民工讨血汗钱5年追回二三十万”文章,12月5日,中央电视台编导杨建刚和摄像师王扬二同志带着摄像器材赶到郑州,通过电话便找到我。 12月7日,杨建刚编导和摄像师王扬在郑州拍完他们所需镜头,便带着我和他们一块乘火车赶回北京,赶到中央电视台不巧的是,主持人王志临时因有去外地采访任务,杨建刚和王扬在梅地亚为我办好吃住后,便和王志一块去外地采访了。 临行前,杨建刚编导特地赶到梅地亚,为我送来笔和日记本,让我把为农民工讨薪典型事例写下来,并在大脑里理顺清楚,王志采访时不准携带笔记本,全靠临场发挥,我们可能两三天才能回北京,这里离天安门广场很近,在宾馆里呆急了,可以出去转转,卡里的钱,尽管放心吃。交待完,杨建刚便离开了梅地亚。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杨建刚编导前脚离开房间,我便搭上出租车去了天安门广场,虽然北京每年都来过几次,可那都是办事才来的,匆匆忙忙而来,匆匆忙忙而去,专门逛天安门还是第一次,从上午转到下午,直到两腿逛得有些发痛,才恋恋不舍的回到梅地亚。 12月9日,下午,正在房间整理材料的我,接到杨建刚编导电话,电话里杨建刚告诉说,王志我们回到北京了,明天上午王志采访你,你把该需要的材料整理整理,不要急到时我会提前去接你。放下电话,不知是激动,还是怕面对王志采访说不好话,当晚几乎彻夜未眠。 第二天,吃过早餐,杨建刚编导和王扬来到宾馆房间,让我把自己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东西带到电视台演播厅,上午主持人王志采访完,下午就可以返回郑州了,去演播厅路上,杨建刚编导再三提醒说,面对王志采访不用害怕,王志是个很随和的主持人,见面就知道了。 走进演播厅,果然如杨建刚编导路上介绍,主持人王志老师面带笑容,老远就站起来和我们打着招呼,一边握着我的手,一边抱歉说道,对不起,让你久等了,一会面对我的采访和提问,一点不用紧张,只当我们两人在拉家常,想说啥就说啥,不要有一点顾虑。听完主持人王志的提示,心里顿时放松许多。 面对面“吴贤德,我为民工讨工钱”节目播出后,从一个默默无闻者变成不是大名人,而是大忙人,每天除了面对来自全国各地新闻媒体记者采访,还要接听来自四面八方的求助电话,一些求助者甚至直接跑到郑州,甚至四处打听找到家里,一边要求帮助他,一边要求帮他解决点路费等费用。逼得没办法,只得把电话号码换掉,从此,再也不敢接受新闻媒体记者采访了。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王志先生为人谦和低调,杨建刚编导和摄像师王扬两位先生,作为央视大牌编导和摄像师,在我们家取完镜头后,为妻子和一岁女儿拍了一组照片,返回北京后,把照片刻进光碟,从北京寄到郑州(文中配图均来自光碟)。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20多年过去了,虽然未曾和王志先生谋过面,作为王志先生曾经采访的对象,20多年来,王志先生的为人谦和低调值得大家学习,谦和低调是人生的成功密码。(吴贤德,八亿农集团宣传推广高级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