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穴坡人 于 2024-7-29 09:16 编辑
黔北高地有个偏僻的地方,叫山坑,山坑上面有个小地方叫老虎沟。这地方不知是不是曾经藏过老虎,但是地势悬崖深谷,阴森恐惧,叫它老虎沟十分合适。 山坑一带是丹砂矿藏之地,那里满山遍地都是石头,石头带有鸡血般的红色,这就是丹砂。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坑一带的人自古就学会练丹的技术,以此为生计。 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在老虎沟建立一个劳改农场,就是利用劳改犯人的劳力,开山洞,打岩石,取丹砂,最后提练水银。 劳改农场建立后,来劳动改造的对象是解放前拥有土地的地主,当过地方官的官僚,以及部分民国军人。说不上罪不容诛,但有改造学习的必要。但有一部分劳改犯,因政策原因,被家庭带害,受形势所迫,无奈成了劳改的对象,也需要接受劳动改造。 作为劳改农场,肯定戒备森严。在那时浓厚的政治氛围里,凡是来劳改的人是没有什么理由可言。心甘理得接受教养,服服贴贴参加劳动。 那时老虎沟,一天从宿地到场地去去回回,从岩洞里进进出出,场面很是热烈,但氛围十分紧张。 管理人员冷酷的面孔,劳改人员畏缩的眼神。制造出一种不和谐的局面。 在那特定环境中,一切都是统一的。统一起床,统一就餐,统一饭量,统一上班下班,统一学习,统一休息,统一睡觉。因为统一,人们就形成了统一的习惯。 每一个人都看不到自己的后颈窝。这些劳改的人曾经可以说都是会呼风唤雨的人,有前呼后拥的人,能饱食终日的人,拣轻怕重的人。孰知会落到这个境地。他们在这里只有与顽固岩石打交道,使铜钎,握二锤,肩挑背磨,不遗余力的干活,不能借故拣轻就重。一个个穿着劳改制服,背着矿篼,迈着急促均匀的步子,发出沉重的脚步声。他们个个低着头,眼睛向着石子大路,时而左顾右盼,好象在寻找什么,但又没有什么发现。他们相互不说话,也不示意表情,只偶尔咳嗽几声,感觉都很乏味,让人也无所介意。 他们个个肯定都有心事,想家中境况,想今后的形势发展,想自己还将如何处置等等。有泪不敢流,有言不敢发。一旦有管制人员叫唤,不知是喜是忧,忐忑不安。 后来,遇到生活紧张,老虎沟的劳改农场依然受到威胁,有多少因饥饿劳顿而结束劳改,命赴黄泉。有的家中得知后,发回去进行了安葬,有的无家可归者,只有就地埋葬。 再后来,劳改农场停办了,活下来的人,有劳改期满的,释放回家,劳改期未满的,就转送到其他地方继续服刑。 只有那些就地埋葬的劳改人员还在那里永远守住他们劳改阵地老虎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