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闻鸡起舞 于 2018-8-9 16:12 编辑
江路在结婚之前就先调动了工作,由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转入到文化部门里上班了。是本市的文化馆,从事群文工作。一点点熟悉,像老文艺们学习,很快也就上了道。 这是一座处在旅游区步行街的服务于当地群众开展业余文化活动文化单位,面积有4.3亩的。刚进去那会儿,布局还是很有古风建筑样式的。临街门脸是两边文艺宣传橱窗,中间一个大铁双开门,门顶有无数的菱形尖角,像一排排红缨枪的枪尖。二道门里是一间大展厅,其实也不大,100几个平方的样子,西边还隔了个空间住着老艺术家老两口。再往后是一圈回廊,回廊墙壁有些固定的宣传图片和标语口号书法体。院内铺有一条笔直的砖铺地,路两边是平地,蒿草很容易的就滋生一大片,每周或者隔个一周,馆里就组织大家伙又是锄头又是铁锨的清理一下蒿草。 再往后就是两三件瓦房,除住了两户老同志,中间稍大的一间算是裱画的办公地儿。再往后是一个大院子,院子中间修了一个唯美的花园,种了一些月季和木槿树之类的花木。再往后就是住宅楼,两排,能够住十几户人家。靠东墙还有更早时期盖的窑洞式小屋子,基本已经不住人了,放了些杂物和资料。厕所在西边,是那种蹲坑式的。 江路先去见了领导,领导住在后院两排房的楼下把东的房子里,因为是靠东要出头,比一般的屋子能多几个平方。地面倒是很平整,看来是盖的时候舍得用了些水泥。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1994年的7月间,也是文艺事业相对最艰难的阶段。体制上刚刚有所改制,文体再次合并,文化从过去的文教局分离,教师再要想调进文化部门就是跨系统调动了。江路赶了个好时候。 之所以江路要进到文化馆来,也是有他的一番考虑的。做老师也没什么不好,他那时也拿到了中学二级证书,就有老教师建议再坚持五年,评上一级(中级职称)再调动更好些。江路心想那倒是好主意,只是到时候想走就不是现在这般容易了。 江路有他的活思想。他喜欢创作,创作就要有比较多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去克服一切杂念的投入精力。学校功课和时间都不允许你分心太多,在学校搞创作有人会说你不务正业。关键是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你的视野会受到局限,接触社会上的机会会很少。能够让自己比较轻松自由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文化馆更合适。当然,文教局局长看在他姑的面子上还允许他选择图书馆或者老干局。也是他能力所及的范围以内。老干局,江路不想去,都是老同志,缺乏活力更主要的是与创作关系不大,更多是服务老同志的日常活动和慰问什么的。图书馆按说挺好的,想看书比较方便,但江路更希望自己能够尽快的专心致志的搞些作品出来,书自觉已经看得不少了。 接待江路的领导也不陌生,据他说和江路的外婆还是老亲戚,一个村的人。问了江路的一些情况以后,就把那间裱画西侧的小房算是给江路当做可以歇脚的地方。又说现在的大环境不太好,年拨的经费很难到位也不多,大家也没啥事情做,一周来开一次会就可以了。江路拿到钥匙就悻悻的回了家。 江路记得他准备了一些想法,比如单位要有档案室,可以很快的熟悉文化馆的工作和历史脉络,以及在社会上的需要接触的一些人。馆长只是笑了笑,说那以后这些事就靠你们年轻人去搜集去做了。后来就真的有了这些事,比如文化馆志、县志要的文化活动大事鉴等,都是交由江路去完成的。也锻炼了江路接触各色人等的机会和培养了能力。 这里的年轻人也好,中年人也好,老同志也好都是有些本事的,当然是写写画画玩乐器啥的,最不济也是人情世故玩的头头是道的人精。不接触不知道,一接触吓一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