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去非洲看霜 于 2018-11-23 20:05 编辑
长篇小说《 湖水浩荡 》上部
去非洲看霜 前言 微山湖,有“铁道游击队”而闻名。 白洋淀,因“雁翎队”而知晓。 洪湖,唯“赤卫队”而享誉中华大地。 然而,国内又有多少人知道,湖北有个梁子湖,湖畔有支“治安队”,打鬼子,锄汉奸,抵溃兵,保一方平安,被湖畔百姓歌颂,为湖北人民称赞。 方圆百里的梁子湖,碧水连天,芦花飞荡,鱼米飘香,湖畔百姓,淳朴勤劳,著名的“武昌鱼”产自湖中。 一九三八年十月的枪声,打破湖区的宁静,一批骠悍的湖区人民,挺身而立,用血肉之躯抵挡枪炮,一场腥风血雨的战斗拉了序幕。
第一章:刀劈伙头兵
一九三九年的早春,大地尚未从冰封雪地里苏醒,寒风凛冽,田间地头被一层寒霜覆盖着,枝头上的乌鸦“呱,呱!”地嘶哑叫嚷,让初春的旷野更添几分凄凉。 “伯,舱里湖草都装满了。” 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冲着芦草棚内的人说。他叫金廷,1.7米身材,脸形清瘦,鼻梁正直略挺,浑身透出一般精明能干的气息。 棚里传出二声咳嗽,“别忘了,带二斤烟叶,一瓶酒回来,还有千张,要金牛人老谢做的。” “嗯。” 金廷把棚外的渔叉,箩筐,麻绳,收拾到船上。“伯,我去了。” “早些回,下午赶到涂家垴,那边湖里的鸭蛋,该收了。”棚内的老伯说。老伯是湖区陈家村人,长年在湖里放鸭捞草为生,金廷是他的伙计。
今天是太和镇的赶集日。 太和镇西邻梁子湖,是满人入关后所兴建。镇外四邻八乡,人口众多,因靠湖区,故鱼产丰盛,稻米丰足。 太和镇位于土岗之上,一条碎石大道,贯穿全镇,平日里镇子往来人少,商贾清冷,但逢市赶集,吆声高起,乡邻骤然,人往人来,商铺把个柴米油盐,布锦绸缎,搁置街旁,任人挑选,颇为热闹。
太阳刚刚爬出地平线,一股暖流,渐渐笼罩了大地。时间尚早,四面八方的村民携女唤儿,奔向镇上,虽然市井无昔日的繁华,但村民们赶集的兴头依然不减。 陈家村的桂嫂拉着一辆小木轮板车,在石子路上“吱呀,吱呀”地滚动。车上坐的是七十岁的祖母和十二岁的小姑子。 这祖母一双金莲脚,四寸长,走不得远路,但祖母就爱奏热闹,不管是赶集,还是哪个村子有戏唱,她都要孙媳妇用车拉她去看一看。 “桂嫂,赶集啦。”有赶路的人打招呼。 “嗯,这不,老家婆有筐鸭蛋去卖掉,给小姑子扯身花布呢。” “老家婆好福气咧,去哪里都有个漂亮的孙媳妇当差。”有人拿老家婆开心。“当心被人抢跑了哟。” 哈哈,嘻嘻,路上的人都开心大笑。 桂嫂二十多岁,穿身蓝花袄,圆脸,皮肤白嫩,一双大奶子躲在棉袄后面,跟着脚步,上下跳动,村里的后生们都喜欢盯着她的胸看。
“日本人来了!”突然,人群中有人高叫,众村民纷纷躲闪两旁。 只见两个鬼子兵,身着军服,脚蹬大头靴,一人手提竹篮,一人腋夹布袋,没配枪支,有认得的知晓是鬼子兵伙夫,也混来赶集。 提篮的鬼子直奔肉铺,夹米袋的鬼子闯进米店。
那肉铺的案板上,摆放着半头猪,和一些猪下水,猪肠,猪肚,猪肝。屠户瞧见鬼子来了,赶紧把猪肉藏到案板下,不料这鬼子来得急,被他一眼看见。 整个集市上的商家都怕遇到这二个凶神,谁撞见谁倒霉,白吃白抢不算,还喜欢提起大头靴踹人。 提篮的鬼子瞪着眼,把竹篮甩在肉案上,手上比划,嘴里叽哩呱哪,向屠户示意要肉。 屠户强压怒火,头上青筋凸起,转身望了一眼身后两个乖巧的孩子,无奈地从案板下搬出那半头猪,操起砍刀,剁下整条猪腿,递与鬼子。
正当鬼子弯腰将肉放入竹篮之际。 猛然间,明晃晃,白光一闪,鬼子的脑袋滚落地下。四周乡民忽地一惊,抬头张望,发现是个后生,抢得屠户的砍刀,紧握手中,口里骂道:“狗日的,老子剁了你这畜牲。” 隔壁米店的鬼子,背上一袋米,正巧出门,目睹这幕,吓得魂飞魄丢。“哇,哇!”尖叫,撒腿狂逃,后生提刀穷追,终不敌鬼子体力,眼看追不上,只得作罢了。 这一刻,时空凝固,万籁俱静。 这刹那,乡民们都把心提到嗓门口。 “跑啊!小心鬼子来报复了。”有人喊道。 顿时,人们四处奔跑,惊慌失措地赶回家。镇上店铺纷纷闭门,一个大集市,顷刻间,不见人影,变得黑夜一般沉静。
事后,湖畔乡民私下传颂,有人说,那后生是游击队的人。也有人说,那后生是梅花桩的人。
更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