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闻鸡起舞 于 2018-12-4 17:14 编辑
本想着这样一个文化气息应该很浓厚的单位,学习的气氛并不浓厚。分过来的几名大学生,都是先从教一两年通过关系调到这里来,才发现几乎无事可干。这里边有一个历史背景需要交代一下:八十年代中后期,搞过一次规模很大的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最终集册出版了一批当地的文化丛书。本县也组织文化馆召集全县文艺骨干和名流搞出来一些册子,比如“陕西省戏剧音乐集成——华阴卷”、“华阴民间故事集成”、“华阴民俗文化集成”、“华阴文学作品集成”等,老一辈文化馆人注入了心血和汗水。过到91年华阴撤县设市”以后,唯经济建设为主,文化战线的广大职工再也等不来好政策,一年文化馆经费可怜到3000元还不按时拨,活动就不敢搞了,地方文化这块也因为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几乎也停止了下来,班社不搞自乐班,锣鼓队也叫不下人了。88年前后,还发生了五个皮影戏箱一夜之间东西几乎被盗窃一空,上边调查热闹了一阵子也没有了下文。 江路这是不曾想过的情况,看着有些单位的青年人不务正业和蹬三轮的抢生意、整天带上两笼苹果扎到四五零部队菜市场卖苹果,摆烧烤摊,还有的甚至利用手艺私刻公章,拉些石碑给立碑刻碑做连死人的钱都挣的营生,就觉得文化环境正处在低谷之地。 江路结婚恰逢在这个人事浮动,无事可干的年月。带小孩,招呼自家土产门市部就成了江路最开始的“失业”状态,终于——活给派了下来。
撰写文化馆馆志
最开始还觉得这样一个任务交给一个刚出道的人手里是不是领导给自己的信任也有些大了。现在想来当时的已经早他进来的这几位“爷”还真的不是能够费心去干实事不求名利的主儿。文化馆志是个汇编资料大部头征集工程,全国的文化馆头一次被集中在做这件关系到全局的大事,后来十几年后的全国文化馆长工作会议就以此为蓝本培育出更多的行业区域性人才的征集和调配。此是后话。 手边就有一本老馆长提供的一本《华阴县志》,让他再分别找曾经担任还健在的历任馆长去,收集好了以后多和馆中的王中亮老师讨论取舍稿子内容,再让前辈把把文字关。 这是一个不好弄的差事。历任馆长都找见怕是很难做到的,哪个跟哪个都不联系的居多,年代跨度也大。从1950年至今已有六七十年了,最早担任文化馆领导的居然是文化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