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看着我的眼睛 于 2017-6-27 22:00 编辑
近日,一位书法界的朋友问我:书法中的古拙和妍美如何把握?我说,不是这么比较的,书法的审美具有系统性。就我个人观点而言,古拙是妍美的一个进阶,更是由形而趋质的深遂师古。这和古人的书写方式、表现载体、罗辑理念等形态有关。体现“大巧若拙”及整体的“疏密有间”之美。而不是关注于某点划某字形。而妍美同理,不是为了表现字形之规整流美或娇若游龙之华丽。乃是古拙中的灵动升华之意。所有的惊世之作都是融合特定的场合、心态、载体、意念之作。比如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从章法布局到字里行间的涂画,处处都充满无尽的悲愤、哽咽之情。正是作品中这种永恒的“神”“气”而使之屹立于书坛。这种作品之外的书法之美才是我们要学习和深思的。 不论帖学或碑学,现代人同古人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则古拙或妍美的意义也随之变化。书法正是一种内在的考较思索。把握这种辩证的关系,才能在困惑中而变得明晰,才能突破书法创作的瓶颈,才能成为当代的书法艺术。一味的执迷于流派之争或理念,只能等同于“盲人摸象”,看到的是一个帖、一个碑,即便达到极致,也只能是欧阳修谓之的“奴书”,甚或于不能称之为“书”。因为,书者是性灵的产物!没有性灵的作品毫无意义可言,也更不是真正的中国书法。现在有人提出“尸书”的概念,大槪指的就是这种宣纸加墨汁的产物吧。
学书法者当谨记“神采为上”“笔墨为下”的宗旨,不可混淆了主次。哪样,只能离真正的书法艺术越走越远。而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美学理念也尤为重要,必竟,书写方法已由纵式而变为横写,石刻铜鼎又嬗变为柔软的宣纸,其表现形式又岂能相同。同样的肃散疏远之意的内涵自当有所变化而更加丰富,同理,古拙浑厚也罢,端严流美也罢,雄强绵密也罢,只能是古人先贤馈赠予我们的一种丰富的珍宝,而汲取和吸收精华并赋予发展,这才是学习和传承中华书法艺术的正确方法。不拘泥,不执念,不浮华,“三不”原则当铭记于心,让我们在书法的征途上洗却黄沙,扬鞭策马,和同仁笑看春夏秋冬,耕读并快乐着。
(孙瑞平于华山2017.06.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