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闻鸡起舞 于 2023-8-3 11:00 编辑
在战争年代的背景下,年迈的父亲和母亲是退到历史舞台之后的人群,他们的贡献其实就是生养了子孙为国家提供了战斗力。 和平时期搞建设,需要的仍然是青壮劳力,作为老年群体更是没有啥话语权,包括各种娱乐设施也是青年人参与的事。甚至琳琅满目的商品的消费对象也是冲着年轻人去的,老年人的服饰用具普遍的单一和缺少个性化的细节关怀。 自然界呈现出的弱肉强食那是很残酷的,但相对于人类这种文明驯化很多年的物种来说,如何对待老年群体恰恰是体现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这在古人的良训中就有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是理想社会的应有之貌。 早在遥远的古时候,就有这么一个传说。作为想要争霸世界的皇帝采纳一群短见小人的建议,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看作是国家强大的包袱和累赘。会让到了年龄的老人们集中到一个山洞里自生自灭,不去管他们了。就有一位大臣是位孝子,私自冒着杀头的风险将父亲藏匿了起来。有一次,番邦进贡一头硕鼠,带着嘲笑的口气试探你朝人可有阅历。众大臣从来也没见过此动物,皇帝也懊丧不已,说第二天若在无人认得,就要接受番邦的无理要求了。第二天,在朝堂之上,又把硕鼠箱子抬到了大殿内。这位大臣有准备,从袖里放出家养的花猫,花猫喵的一声叫,就把硕鼠吓得抖若筛糠一般在笼子里胡撞。原来再大的耗子也是怕猫的。 大臣跪倒磕头,请皇帝宽恕他的欺君之罪。说回去了以后征询父亲的意见,父亲就让他早朝时把猫藏在袖子里,就能让番邦失算。皇帝听完大臣的陈述,也醒悟了过来,觉得不尊重老人时短视行为,老人有经验,有阅历,是我们的财富。随后就释放了天下所有的父母回到他们的亲人身边,共享天伦之乐。 谁都会老去的,但江山的永固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捍卫的。不尊重老年人,就是不敬畏我们的祖先,也就得不到祖先的保佑。何况,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为了国家付出了青春和热血,没有他们,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无疑是空中楼阁。列宁有句名言:忘掉历史就等于背叛,也可以理解成,忘记先烈就意味着灭亡。 远的不说,就说说建国前后出生的这一代人,现如今他们都已经七老八十了,论说本应也就失了精气神啥也干不了坐吃等死了。可你看到的这一代人还真的和任何时期的老年人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童年感受过旧社会的苦难岁月,在青少年时期伴随着新中国蓬勃发展,各项事业红红火火全国一心打破封锁认真地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好年代,有人说那个时期是黄金年代。 做真正的主人,人人都是主人翁的年代的确是人性会受到感染和精神受到洗礼的。无数的先进和模范人物就在身边,稍有退步就感到羞耻,自私自利的人会被清理革命队伍,人人比学赶帮超,以志愿军战士的勇敢顽强抗击美帝为榜样,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于是真的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国民计划,要不是国家决策过于急躁冒进,致使百姓过了几年揭不开锅的苦日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会体现的更加彻底。国家那时期大包大揽,看病住房都是供给制的,没有贪污也没有大吃大喝和过度消费。限制个体做生意一度让百姓缺少零花钱,但即便是有些钱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国家勒紧裤腰带搞国防建设,还苏联外债,还无条件的支援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可谓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一面大旗巍然屹立从不动摇。人民虽说是心里有些苦,但对国家未来的信心从来也没有怀疑过,总想着待政策稳定顺应民意之后,施展拳脚产业强国赶上和超过西方壁垒之下的实现科技复兴、人才培养和民族振兴。很快这样的局面就来到了,民营经济飞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造全面开花,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对外开放打开了市场。我们的价廉物美的产品很快行销到世界各地,扮演起世界工厂的角色。 小平同志站在时代的潮头洞察世界,这位伴随中国革命一路走下来的时代伟人,也是一位睿智的老人。在他的领导下,我们按期的收复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和台湾开展的经贸活动极大地凝聚了海鲜两岸中国人的同宗同族之情,也让西方的分裂势力徒呼奈何。 伴随国运升腾,转眼间我们国家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如何确保社会稳定持久的发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就成了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国家拿出了具体措施:首先提出了国家供养政策,只要是共和国的公民,年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特指农村户口的失地人口)均能每月领取生活补助金,生病参加合疗和缴纳大病互助金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城镇的职工都有退休金,不属于职工的家属也有最低生活保障金,医保政策全覆盖。 更大的惠民政策也是很明确的。农村人口种粮的每亩有补贴,还不再交公粮,可以按照议价全部由国家统一收购。经济作物也有力度更大的补贴,菜篮子工程之下,消费者和菜农都得到了实惠。老年人的腰杆也由国家撑着变得硬朗起来,他们都希望把晚年过的更随心所欲一些,能去外边转转看看,儿女也都积极配合。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个个具体的老年家庭来洞见他们的生活质量究竟还存在了哪些具体问题,以便从哪些措施上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确保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不至于被淹没。 最大的问题:失孤老人的陪伴问题。 很多家庭中都存在着老人丧偶面临的诸多问题,条件好的可以参加老年协会下的各种兴趣班来打发晚年落寞的时光。不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找到小时候的玩伴,同学聚聚乐乐,打打牌,钓钓鱼养养花外出拜访昔日战友的形式避免一个人的孤单。在乡下,这种守着老宅,没事去孩子家搞些卫生(孩子都外出打工了),孙子孙女也被带走了。巷道里人影都没几个,找个人说话都没人搭理,耳朵也背,眼神也不好,日子就全凭熬了。自家院子里种些菜,养个小狗做陪伴的很多。孩子逢年过节能回来看一眼,有些甚至三年两年都不见面的,最多托人送些钱和吃的穿的,那就算好的。 老人打发寂寞的方法不多,找个伴也不一定合适。和儿女待一段时间也会因为生活方式不同很容易出现矛盾,受不了紧张的空气,反不如回到旧日生活的环境。哪里有能够知根知底地邻居和街坊,有一句没一句的搭着瞅着,一天很快的也就过去了。 想没想过自己老了是什么状况?会不会给儿女带孩子去,也或者找一帮老艺人小院唱戏喝点小酒听他们讲年轻时候的囧事。老了总有太多的不甘心,眼不好,看不清书上的字;牙口不行,吃不得稍微硬一点的食物;腿脚不好,就不能陪好友远行和爬山了。当然,你还有写作的习惯,可以秉烛疾书亦可三天只写一小节诗句。 听过来人,尤其是这帮精力非凡的七十八十岁的长者谈他们对生命的诠释和感悟,这笔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遗产,应该认真地通透的书写下来,一做历史研究者的材料。作家本事就是如此,一曰:清言者;一言:记录历史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