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闻鸡起舞 于 2023-5-16 18:58 编辑
一张定格的相聚而欢的照片
时间:公元二零二三年五月十三日下午两点许
地点:华阴市岳庙办高家村二组陶民亭老艺人家
人员:前排:乐队及主人 后排:演唱者和部分乐队师傅
以下就算是我给这副定格的人物介绍一遍的机会吧。
拍照的人就是我,也算是此次活动的发起人。
照片正中前排端坐的是两位年愈八旬的同班老同学,时隔五六十年再相逢。我促成此事,且邀请了众多叔叔阿姨们送戏相贺,除了两位大姐六十岁开外,两位六十五岁以外,都在七十三岁往上,最右边前排的老阿姨,今年叫八十五岁呢。我只能算是他们眼中的年轻人了,虽说我也五十四岁了。
担任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几十年间,也很容易认识了华阴地面上的民间老艺人和文化学者等,成为朋友的机会就要看接触的机会的多少了。当然,也只有到了一定年岁,伴随对生活和民间艺术的深入了解也包括家里的变故都促成了我后边有了更多跟民间艺人交往的契机和关键人。
这个关键的人物就是后排右一带黑毡帽的李安屯老先生,是一个充满故事性的农民里的文艺活跃分子。他这次喊来的孟塬娄底小寨的两位女将其实还是刚刚认识的戏曲爱好者,当然我也没要求他叫更多的朋友前来助兴。更多的成员其实是和陶老师都有很深的交情和同台表演的过往,这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只是我和陶老认识这六七年甚至八九年,见一次面就有一次的深入。他看了我写的他就觉得我很了不起,好像我就像是藏在他身边的摄像机,帮他看到了昔日的光景。一篇文章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也改变了他对文化干部的固有认识,愿意真心的和我这个小朋友成为晚年的一种精神依靠。
他觉得肉夹馍好吃,于是他来看我就买三个肉夹馍给我妈吃。甚至将我娘成为婶婶(其实他比我妈还大两岁),按他的话得意思就是干部高人一等,也就高人一辈。我虽然小,他说喊他叔不好,反映了中国农民的骨子里的谦卑。我随后去看他的话,也是初买点别的,见有肉夹馍的摊也就给他买三个。
去年的重阳节他大儿子想给陶老办个戏场让老爷子开心一下,拍个视频留个纪念。我们听说后冒着凄风苦雨的夜路去给老人送戏,老人万分感谢倍感愧疚!而后就再也不再奢望这些艺人们还能来他这儿联欢的事了。
五·一节本就打算去看陶老的。印象中他家老二在家,儿媳妇还寻下了工作,老大是生在蒲城搞司法,儿媳妇是当地人,购房置业儿女都在那边,自然对照顾老人不热心。二儿子担起了家务事,爱人这边也就是松口气了。这样我们大家也都松口气了。
头天晚上给陶老连了视频,老先生接了,得知我明天要带人去探望他很是高兴。老人面色红润,耳力尚可。四年前因为毫无理由的消瘦以及支气管肺炎搞得一家人都紧张的不行,两个儿子都不在身边,可苦了老二家的媳妇地里屋里两头忙。因为疫情的缘故,二儿子居家经管的好,内心的压力减轻了,病情也得到了控制。老大也呆了个把月,相比较过往也让老人觉得内心不那么憋屈了,病也就慢慢地好多了。但毕竟年岁大了,长期不弹不唱,气力也就达不到了,偶尔拉拉倒也可以,时间不敢长,手颤的毛病还是有的。
闻听我们要来,老人做好了接待的准备,去代销点买个些酥饼、酥糖之类。也没给二儿子说,让儿子下地去了。他准备了一些钱打算完了叫我代替他领大家去公路边的面馆一人吃一碗面总是尽一下地主之谊。
今天的气温不低,我乘坐的是敞篷的三轮车,走得急忘了戴遮阳帽,倒是给了我沿街拍摄集市的风貌的机会。驾车的是为贩菜的大姐,也有六十岁了,常年的搬上搬下落了个腰间盘突出,孩子都大了让她拿换了的新三轮车散心吧。认识了爱唱戏的李叔后,今天这是第二次跟我们外出唱戏去。同坐的是孟塬楼底大娘,八十五岁了,拉扯大了五个儿子一个女,晚年待在县城老三家,也想跟着唱戏的扯扯嗓子。当然也想跟老艺人学习学习。
很快就进了高家村,台峪口的宁师也到了,歇到路边等我们。进了陶老的红门,有一个大厅可放置农用车,存放粮食歇凉也通风,不受雨和阳光照射,也是这边的农舍都普遍的设计。中院是露天的,东舍一间灶房一间媳妇和儿子待的厦子(房子),也有可能是孙儿孙女回来住的。
西墙角围了个小花池,种植的葡萄藤蔓已经绿意盎然了,绑缚的红塑料条非常的亮眼。靠墙的是老人闲来无事剁的小柴火棍,码的很整齐大约一米来高。
慢慢地人员就集中在遮阳的大厅里,几位先把上屋台阶放的铁桌连体凳子搬到大厅中央,摆上茶点以尽待客之道,我让找些盘子将袋子里的茶果拾出来。陶老一生勤快很重待客之道,终因年迈力不从心挂一漏万了。
来的人也不敢怠慢,唱的和弹的合一下弦索,张高文是挺知道这些流程的。
急切的人要属老杨(杨增春),他院里没有瞅见陶老,望着我的眼神充满期待,我告诉他陶老由打内屋出来,忙帮陶老揭门帘。二人猛然相见,陶老矜持地先伸出了手,杨叔先也伸出了手握着觉得不足以表达想念之情,干脆就说
拥抱吧,说着就用双臂环绕来了个熊抱。
喝了主人沏好的茶,李安叔打开了话筒简单就致了开场白,提出由他先唱一段《分红》,意思这段戏是分钱,钱到了啥都好起来了。似乎张高文等老艺人就很不高兴,说他不踏犁沟,为老人接福添寿本应唱《小赐福》,也征求了陶老的意见。老先生搬了躺椅不插一言眼闭着听戏,李安将他的一梭子打完,张高文不用使老李的话筒,干嗓子喊了声:唱大赐福。张高文不愧是华阴迷胡精英传承人,乐队师傅均端正姿态直工直令地给拉完满。
张高文唱的过程中,南营的宋团长两口携带者铜器,三名女将相干而来。进来就忙不迭地布置妥当,手快的高个子老人家就跟着胡器敲起了手锣。张高文唱罢,宋团长过去和陶老接了下头,回到阵地就开始给副团长吕月映打起了鼓点,唱上一段《李亚仙》。然后是自编自演的高才老妇人的《老来乐》,陶老听得很是享受!最后是相对年轻的王大姐唱了一段《杜十娘》,算是一个阶段的演出暂告一段落。
未开戏之前,陶老赶忙邀请了村里的高先生,也曾是唱迷胡的把式儿,嘱他将患病在家的爱人用三轮车运来,直接上了内院停在院里听戏。闻听这里唱戏,两位走亲戚的桃东老人家也加了进来,宁师也认得,就给拉了两折子,还真不错,也算是这二位大娘的拿手戏吧,没有一句生分,居然还能听到情绪的波动,足见这两段唱词老人家已经是烂熟于胸了。女的唱《他姨父悄悄地溜走了》不多,但滋味真实而够咂摸。也见识了华阴迷胡的群众基础厚度,我们唱戏就是为群众送去温暖的。
吃了我买的香瓜,再吃了些酥饼,彼此再就唱段的内容需不需要调整弦板沟通好,孟塬的二位阿姨也分别过了唱戏的瘾。尤其是八十五岁的老阿姨特别认真地唱完,不唱的时候,就坐在靠近演唱人的后边边听便跟着哼哼,确实是爱学爱迷胡的一位老革命。年轻时哪有时间学习啊,她生养了六个孩子,五个儿子一个女,想必又给孩子照看孙子都大了,这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要抓紧机会寻找快乐和让晚年过的充盈起来。
我建议宋团长把《临潼山》唱一下,也算是不枉带来的铜器。宋团说把这个机会让给夫人吧,我顿觉看来是有备而来的。那就让乐队配合,乐队人员闻听夫人要唱,也都很给面子。夫人肢体不便却好胜心全国第一,能敢开嗓也是下了功夫的。一唱因为紧张没找到调,宋团重新起头,夫人两手还要拍打大镲,硬是连了下来,让坐在躺椅上的陶老都起了身子给鼓掌。
李叔跟上又唱了他的第二个压箱底节目《告夫》也叫“我浑身咿呀哎”,内容倒是挺好的,老婆婆自认为不久人世,嘱咐夫家和儿女在她离开之后不要伤心,努力的把日子过到人前去。李叔说他后边做了些改编,老婆子居然给好了。这段戏其实也很合适的,希望陶老先生病体渐好,这也是大家的希望。
他唱罢就叫收兵,我看张高文很看不上李叔唱的不是好戏,按照常规来个热闹戏才是大家喜欢哩。我也同意就让乐队师傅再辛苦一把,元和打起了莲花落,叫上南营来的二位女将,倒也很大方的配合上演了起来,虽说合不上步点也摼了节奏,总算后边顺了调算是收了个尾巴。
我选了背景靠西墙下的葡萄藤,安放小凳子坐上两排子。都是年轻大的长辈人,都不站了。前边主要是乐队师傅,唱的坐后边。两位老同学神采奕奕欢心地坐在正当中,也是没有想到过的合影照了。
陶老拉着我的手说代替他请大家去城外公路边用一下膳,我说你要表达出来算你的心意,人家肯定也不会吃的。他捏着钱塞不到我手里,又是一脸的愧疚,将我送出门去,不让我们帮他收拾院子。他二儿子去北站接孩子回来,一时间也没有机会拦挡这些人。我想后头儿子若是回来,可能要怨成陶老照顾不周的,这样的机会将来还是会有的,这次人数是有些超编,下次不敢叫这么多人了,老人家也招呼不过来的。
各自分手后,我们一车人径直回到我家里。我决意家里啥都有,让他们吃碗手擀面,肉臊子很快就好,擀面也是我的拿手好戏。太阳也大,我把屋里的风扇开开,让他们先休息一会儿。不到十五分钟,臊子对了,然后就开始将活好醒到的面拿到前边厨房的大案板上开擀,有送来的玉米面面波儿保障面不会粘住,两大起子都擀了,没吃完也不能叫不够吃。吃饭的有李叔,关师,杨师,张高文老先生。李叔也是耍了个大,吃了三碗,有些嘲戏张师的意思。两位老人我都尊重,二人难免有些争风吃醋像两个爱表现的小学生。
杨师给我拾掇过靠背小椅子,也是能力很强的人。见我的醋是买的白醋,就说他那里有孩子在南方,有给他寄过来香黑醋,可以给我拿一壶过来。我说西乡的王老师答应给我送自家酿的柿子醋,最近因为和老伴去天津女儿哪儿转去了,要等他回来了才能吃上。他吃碗面就走了,我收拾碗碟刚洗罢,胡挺狗汪汪直叫,定睛一望,原来杨师马上回去就把黑醋诚心诚意地送了过来。
送走了这些精力旺盛的老艺人,我顿感倦意袭来,没开电视在长沙发上躺下,很快就昏昏睡了过去。(我没想到拍摄也是一件很累胳膊和心思的事,我又坚持录完整段唱以便对得起演唱的人后边可以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因为如此,许多戏班子唱戏都希望我去现场录像,录镜头。
高家村归来随记
2023.5.13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