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诗人孟浩然 文/格桑卓玛
孟浩然和王维的风格相同,但是,读他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王维的诗歌里,恬淡多于伤感,或者说是等同;而孟浩然的诗歌里,无奈和伤感远远多于恬淡。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不同。王维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而孟浩然是欲仕不能如愿,潦倒穷愁。
《秦中寄远上人》这首诗就是主要表达孟浩然这样的愁苦伤悲之情: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总是感到自己默默无闻,也总在为此伤感,他的这种思想感情,在《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中体现得更为深刻。“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他看到羊祜为江山留下胜迹,遗爱人间,被后人树碑纪念,而想到自己老大无成,功业未就,因此落泪伤悲。
孟浩然是不甘隐居而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羁旅愁思,恬淡自然,但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他和王维齐名,题材和风格不及王维广阔多变。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其实,正是心里的寂静和落寞成就了孟浩然。
孟浩然的诗不事雕琢,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的真切感受,《过故人庄》就是这样,信手拈来,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真挚情谊的赞美之情。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给我的印象最深,尤其是“合”字和“斜”字。这一点,孟浩然和王维最相像,一个字就极其完美地表达了一种状态,几个字就是我们通常能看到的朴素画面。
孟浩然极爱静美的田园生活,字字句句都看得出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一点一点把读者带到很幽静的地方,随之,心便沉淀下来,所有的喧嚣都被关在了门外。在这首诗中,我特别喜欢“鹿门月照开烟树”的“开”字。这让人想到一个过程:夜晚树木看起来朦朦胧胧,在月光的照射下,便看得很清晰。读完这首诗,除了感受作者自由孤寂的心境,就是这个“开”字让我难忘了。
看到《宴梅道士山房》这个题目,我想到了清净、自然、神仙这些词语。一直很信奉道教,曾抽过签,有些事情说得很准确。多次看到“炼丹”这样的词,这仙丹也只能在想象中,不知道孟浩然看没看到仙丹。反正看得出,他在道士的山房里是很愉悦的,看开火的金灶,开花的仙桃,醉饮流霞,仿佛成了神仙似的。本来,在我的眼里,孟浩然就是一个神仙。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的达官显贵如张九龄等有来往,和王维交谊最深,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
李白的《赠孟浩然》如行云流水般表达了他对孟浩然的仰慕之情: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王维曾画孟浩然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孟浩然,本名不详,字浩然,湖北襄阳人,孟子第三十三代,唐朝山水诗派的始创者,也是年辈最长的一个。他前半生主要在家侍亲读书,四十岁赴长安,得到张九龄和王维的赏识,但应试落第,失意而归。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他曾隐居鹿门山,也曾漫游吴越一带,旅途中偏爱水行。孟浩然共著诗二百余首。杜甫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孟浩然墓在襄阳市襄阳城东风林南麓,其墓在唐德宗年间有所庳坏。樊泽担任节度使,符载写信给樊泽:故隐士孟浩然,文才杰出,去世多年……湮没于田野之中,大家都怀念他,行路的人到此都大发感慨。上一任节度使打算为他改建一座大墓……全州缙绅,都很兴奋……因为对外迫于战事……一拖再拖……樊泽于是在风林山南又给孟浩然刻碑,隆重地祭奠了他的坟墓。
有多少帝王将相的名字不被后人所知,可是三岁的孩子会背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多少人都知道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