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母钱也叫祖钱,其中的“母”和“祖”都是形象的说法,有母必有子。古代铸造金属铸币,在唐代以前都是范铸法,即用模范铸钱。程序是:先在石或陶泥上刻制钱币的型腔,这个型腔是阴文的,叫做祖范。再用祖范翻制铜或铁的铸范,也叫做母范,母范的型腔是阳文的。母范制成后,可以翻制批量的陶范,这时的陶范又成为阴文,叫做子范,即可用其浇铸铜液铸造钱币了。以方孔圆钱为例,铸出来的钱由于与浇道相连,冷却后象一棵树,所以钱币界将其形象地称为钱树,一枚枚钱看上去象是长在树枝上的叶子,这就需要把钱从浇道上掰下来,再进行打磨修整,成品就是我们看到的方孔圆钱了,这样的成品才能投入流通领域。
根据出土资料,范铸法在唐代即废止不用了,铸钱技术进行了革新,启用翻砂铸钱法,一版砂型可一次性翻铸64枚钱,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翻砂铸钱法的程序是,先雕制一枚铜、象牙或蜡制的钱样,呈送朝廷审定,通过后即成为祖钱,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雕母钱,再用祖钱翻制母钱,祖钱理论上只有一枚,而母钱要比祖钱多很多,因为最后翻砂制作大量钱币都要用母钱作“模本”。最后一道工序制作出来的就是子钱了,在流通领域使用的钱就是子钱,即古人平时所花的钱。子钱铸造好后,还要经过打磨等加工工序即可投入市场了。
综上所述,雕母钱也称祖钱,具有惟一性。母钱出自祖钱,用以翻铸子钱,量比祖钱多。子钱就是通常所能看到的普通钱,存世量比较大,以汉五铢、唐开元通宝和北宋普通小平钱为最。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