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校园,师生情
文/无语
一
苏霍姆林斯基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看到大人将一件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于是有一天,他将一个小石子递给老板想换一块糖,老板迟疑了片刻后收下小石子,把糖给了他。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这个感人的故事引起我对三十多年前一段往事的回忆:二(1)班一个叫小君的同学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太好,削笔器对他来说可能有点昂贵。看着别人都用削笔器,他心里痒痒的。有一天,小花的削笔器不见了,她哭得像个泪人。课间,有几个好心的同学在小君的书包里发现了她的削笔器。小君的行为露了馅儿,一直表现不错的他羞愧不已,默默地趴在座位上。科代表跑到办公室,悄悄地把此事告诉了班主任王老师。王老师平静地说:“现在情况还没搞清楚,你们不要随便乱说。我马上去调查。调查清楚了,再酌情处理。你们先去玩儿。”王老师迅速进教室找到小君,对他耳语了几句,小君便把削笔器交给了她。王老师郑重地告诉在教室里的学生:“同学们,小君在扫地时捡到一个削笔器,忘了交给老师,让小花着急、伤心了。他说对不起,请小花原谅。”说完王老师把削笔器交给了小花。
中午的时候,王老师把小君叫到办公室。她还没开口,小君便主动地向她交待了事情的全过程。家里本不宽裕,加上爸爸常年生病,快读三年级了,妈妈还没有兑现小君的承诺,所以下课时趁大家不注意偷偷拿了小花的放在自己的书包里。事后非常后悔,只是没有勇气在同学们面前承认是自己拿的。见他这样坦诚,王老师准备了一大堆教育他的话一句也没讲,就让他离开了办公室。
放学的时候,王老师买了一个削笔器送给了他。从那以后,他不但没拿过别人的东西,并且学习更认真了。
这件事虽过去很久很久了,但却烙在我的心里,怎么也抹不掉。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伤到一个稚嫩的心灵。当时如果当场揭穿小君的所作所为,他幼小的心灵可能会留下深深的伤痕,甚至会影响一生。
一个杂货铺老板不是什么教育家却拥有教育家的智慧,以其宽容维护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尊严,何况我们老师呢?我们应该看到孩子的人生还很长,他们拥有很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在这期间就需要我们老师用理解,宽容和爱心去教育他们,尊重和爱护每一颗童心。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每次听见“赢在中国”的主题曲《在路上》时,总是那么让人心酸,又总是那么让人感动。我们行走在教育的大路上,要一生为儿童努力赢得一片蓝天!
二
在我教过的众多学生中,从事阳光下最崇高的教育事业的不是很多,所以我时常回忆小雷的故事。
有一回吃午饭,她发现刘某一个人躲在操场的角落——坐在坎边上默默啜泣,她问他为什么不去吃饭,刘说:“我没有钱了,爸爸出远门打工没寄钱回来。”望着这个留守学生,她禁不住哽咽起来,流着泪说:“你怎么不早说,有老师在就不会让你饿肚子。”说完便拉着怏兮兮的刘来到食堂,含泪给他买了三十元钱的饭票。从此,她更加关注刘的成长,没有文具,她给他买,没有资料,她给他搜集。高山的冬天寒风刺骨,天寒地冻,看他衣服穿得特别单薄,甚至脚上连袜子也没有穿,就给他买衣服、鞋子、袜子,就这样,从2003年二年级开始,她一直资助到刘小学毕业……
2006年的冬天,在校住读生刘某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一气之下跑出了校园。晚上查寝时发现刘不在,校园里没找到人,家里由于大山里信号差,电话也联系不上,拿起手电往刘家赶。那晚,大雪纷飞,气温达到零下20多度。她一边走一边呼喊,待她翻山越岭,在迷茫的风雪之中两个多钟头走了十多里山路赶到刘云的家中时,她早已成了一个雪人。发现刘并没有回家,来不及喘一口气,连忙和刘的父母沿着上学的路去找,在森林边找到刘时,他已被冻得说不出话来,而此时已是凌晨一点。她心疼地说:“天寒地冻,这样冷。我喊你时,你怎么不答应?你知道老师和你爸妈多着急啊!”刘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怕你责怪我,我不敢答应,都是我的错。”刘的父母连忙道歉。她平静地说:“孩子没有错,都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现在什么也不要说了,赶快回家烧火煮姜汤让他喝,别让他感冒了。”这一夜,她耐心地做刘的思想工作,使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消除了误解。第二天高高兴兴跟她回到了学校。
小雷说:“我是山里人,是家乡父老培养我上了师范学校,报答家乡是一个教师的天职和良知。”她说到了,也做到了。
这个扎根在大山之中的乡村教师,像一株山中吐露幽香的百合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三
在校园,有这样三类学生,教师不能马虎:一是后进生,即思想、表现不大好的学生;二是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三是贫困生,即家庭困难的学生。
一所学校,对待三类学生的不同态度和做法,会出现不一样的班风、教风和校风。粗心、简单地对待,一定会形成不好的风气;用心、用情、用力地转化他们,关爱他们,一定会出现美好的校园风貌。
教育因爱而美好。转化学困生更需要爱。黄老师的良苦用心,至今难忘。
那年,黄老师被教育局招聘,分到镇小工作。根据需要,带五年级语文,兼班主任。没几天,她便发现班上一个叫孙洋的女生学习成问题。怎么办?
问四年级时的班主任,了解科任教师,走访孙家,很快弄清楚了原因:性格文静,喜欢独处,四年级有了明显的厌学情绪,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不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渐渐地跟不上队伍。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亲子阅读、准备学习材料等家庭任务几乎不做。
弄清情况后,黄老师开始行动,采取了多项措施:
一、谈心,增强积极性和自信心。在谈话中黄老师弄清楚了孙洋厌学的根本原因——排名次。近几年,县局每年教师节表彰优秀教师用了一个新作法——看三年级和六年级考试成绩,即语数外三科在全县排前五名的小学教师,科学和道德与法治两科在全县排前三名的小学教师,获得殊荣,并奖励五千元。于是,有的悄悄地在班上也排起语数外考试名次来。孙洋向黄老师说了实话,多次考试她都尽力了,各科总是在80左右,可排名总是倒数。老师总是说:“孙洋这回又是倒数第三。”黄老师终于松了口气,因为自己的细心终于找到了增强孙洋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办法——取消排名次的错误做法。同时,黄老师向校长反映了班级排名次的错误做法,纠正了这一作法。
二、辅导,开展“一帮一活动”。在学习上补基础,为其找一位负责任的“小老师”;在性格上补开朗,为其配了活泼的文艺委员课余玩伴;在家里补习惯,为其安排了邻居科代表督促。
三、教学,课堂上多关注学困生。多给予她回答问题的机会,帮助她树立学习自信,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渐渐地孙洋能够在课堂上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
四、联系,与家长随时沟通协作。通过家访和多次电话联系,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倍加关注,学生在家的自觉性明显改观。
经过一学期的付出,转化效果明显:孙洋性格开朗起来,仿佛变了个人,家长开心极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各门功课都是A等成绩。
一个原班老师不愿带的班级,在黄老师的实干与巧干中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好班。六年级的时候,黄老师依旧是该班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六月底送走了本届毕业生,八月底黄老师被确定为县级优秀教师。
黄老师太了不起了,我由衷地佩服她。
黄老师是当下乡村学校新教师的代表,将激励更多的年轻教师奋进,更使我们看到了乡村教育的美好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