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当代作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阴迷胡的前世今生 作者:王渭

[复制链接]

23

精华

830

主题

1098

帖子

高级会员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27 16:5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华阴迷胡的前世与今生

       在华阴,除了驰名中外的西岳华山外,“华阴迷胡”和“华阴老腔”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更是靓丽夺目。“华阴老腔”代表着华阴文化的阳刚之美,那么“华阴迷胡”则体现着华阴文化阴柔之情。
    迷胡,作为陕西地方戏第二个大剧种,在历史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迷胡戏曲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传唱历史之悠久,音乐旋律之柔媚,唱腔之抒情,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尤其是在华阴,迷胡更是妇孺皆知、无人不晓,唱迷胡、看迷胡、听迷胡已经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据史料记载,郑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华阴古属郑国。郑声是当时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小调,这种曲调委婉缠绵,有一定的情感诱惑力,而遭到了一些以雅正为尚上层人士的非议,视其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靡靡之音”。
    虽然这种阴柔委婉的民间音乐,当时遭到一些社会上层的非议和偏见,然而它却在民间被广为传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并一代代的传承下来。据《汉书》《隋书》记载,隋时的杨素、杨恽宦居华阴,家蓄优伶,雅善鼓瑟,常以歌舞自娱,其韵曲多有“伊优而呀”之腔。而这种唱法,正是现在迷胡的基本唱腔之一。
    华阴市地处华山脚下,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粮丰林茂。这里是古代渭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优越的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文化历史,成为“迷胡”这一古老的剧种发展和传承的沃土。2008年,“华阴迷胡”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华阴迷胡最古、最具典型性的演出方式叫做 “地摊子”“板凳曲子”“清唱曲子”。它一般分两类,第一类比较典雅,多用于文人雅士茶余酒后,三五知音的自娱消遣;第二类是江湖曲子,多为艺人卖唱和民间流传,文词比较通俗。
    华阴人把“迷胡”叫曲子,可见它还带有明显的民歌风格。至于“迷胡”的称谓来历也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来源眉、户两县的地名,有人认为因历史上某次种族战争中汉军曾用以麻痹“胡”人战斗意志而得来,也有人认为是因其曲调的柔情万种以致引人迷迷糊糊、如痴如梦而得名。
    迷胡演唱的配器还有板胡、竹笛、四页瓦、梆子、碰铃、碟子等,走向舞台表演后,就要加上大铜器一类的打击乐。迷胡的坐场表演,独角的套曲连唱较多,对白较少,为别的剧种所罕见。它的音乐曲牌浩繁、曲调甚丰。有大调七十二,小调三百六之说。大调以唱悲伤剧情为主,小调以唱欢快剧情居多。
    华阴迷胡的传统剧目也很多,流传于民间的坐场剧目至少200多个,常演的也有100多个。题材多为旷男怨妇、恩仇离合的爱情故事,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平民感情,深受普通群众所喜爱。它的曲调唱腔委婉缠绵、感情表达细腻,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因其旋律优美,引人入胜,具有令人听之入迷、如痴如醉的艺术魅力。
  “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二华的迷胡天下传。”充分说明了迷胡在东府地区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在民间流传最广,最能打动人、教育人的当属现代迷胡戏《梁秋燕》。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华阴传统迷胡剧《李亚仙》在西安连演一个多月,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由此可见华阴迷胡在群众心目中的魅力之所在。
                                                  二
    新中国成立前,华阴“清唱迷胡”班社多达上百个,几乎每个村都有“同乐会”“走马会”等班社,他们自我装备,自娱自乐,能够独力成团进行演出,赵坪、南营、康营等村的自乐班社有上百年的历史。
    华阴迷胡影响范围广,深入百姓心,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民间演艺人才。解放初,省上成立了“民间音乐采集研究队”,华阴迷胡成为重点挖掘和弘扬的对象,崔生华、崔春华、张志忠等优秀的迷胡民间艺人破土而出,多人被聘请到陕西歌舞剧院、省戏曲研究院担任戏曲音乐教练。郑思恭、田永长、赵长合等人被甘肃省级艺术团体聘为艺术教员,华阴迷胡民间艺人红极一时。
     还有一些华阴迷胡艺人,他们为了生计边做生意边卖艺,把迷胡唱到兰州、武威等地。西阳村的吴思谦上世纪四十年代到甘肃平凉、武威等地卖艺,他艺术功底深、演艺技术高,在一个地方一唱就是好些天。后来,他成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戏曲音乐教员,还被甘肃省的戏校和艺术学院聘为迷胡唱腔教员,说他是从卖艺人成长起来的民间戏曲艺术家一点也不为过。同时还涌现出姚振华、杜建兰、雷光智等一批迷胡精英,姚振华的“凤凰单闪翅”名扬东秦。
     华阴迷胡剧团的前身是“新中社”,1959年更名为华阴县迷胡剧团。排演的迷胡《李亚仙》一剧中的《乞讨》《哭祠》,被国家文化部作为资料录像保存。迷胡剧团成立后的几十年间,排演了一批优秀的迷胡剧目,誉满东府,走火三秦。迷胡现代戏《可怜慈母心》获省文艺调演大奖,为华阴迷胡的传承保护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上世纪中下叶,可以说是华阴迷胡的鼎盛时期,涌现出雷开元、卫赞成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和一些优秀青年演员。著名作家、编剧陈彦题赞雷开元:“能传千古韵,最是一声雷”。随着戏曲艺术事业的发展,华阴迷胡也被搬上舞台、拍成电影、登上荧屏。
                                                         三
     把“迷胡”叫做“眉户”让“戏窝子”的华阴人感到非常的不爽和无奈,因为数百年来,华阴人一直都称之为“迷胡”。“迷胡剧团”这个名称也沿用了60多年,“迷胡”流淌在华阴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始终没有变。
     2015年,省电视台台和山西的电视台联合举办 “山陕眉户大赛”。山西的参赛选手唱段内容新颖,演员感情投入到位,而陕西方面的演员的选曲重复,单调枯燥,缺少韵味,在赛场上连连失利。在省电视台发出 “达人招募令”后,华阴市的200多名迷胡爱好者踊跃报名参赛,这些人从年逾古稀的老者到英姿勃发的青年。
     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华阴市文化部门特邀国家一级演员、渭南市秦腔剧团导演、原华阴迷胡剧团团长卫赞成对参赛选手进行培训指导。参赛选手们摩拳擦掌,信心百倍,积极参赛迎战。陕西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里,气氛紧张,赛场风云变幻、狼烟四起。随后还破例增设了“华阴迷胡揭榜赛”,连续18场的揭榜赛扭转了被动局面。紧接着又设立了15场的“华阴迷胡荣誉赛”和4场“华阴迷胡精英赛”,把东路迷胡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评出了16名“华阴迷胡传承人”、6名“华阴迷胡精英传承人”。在演播剧场上126人竞相登台亮相,40场比赛精彩火爆,华阴迷胡走向巅峰时刻。
                                                     四
      在华阴,民间的迷胡班社也遍地生根,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最具代表性的华阴市迷胡快乐苑,团长段万选带领一帮民间迷胡戏曲爱好者克服重重困难,进行排练演出,他家的二楼就是他的创作基地和排练场地。团里的演员都是来自罗敷周边的普通群众,他们忙时参加农业生产,闲时和雨天进行排练和演出,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着。这种原生态的、源于本土、植于民间的戏剧文化现象是迷胡戏剧文化生生不息的“根脉”。
       在华阴每逢节庆、庙会、婚丧嫁娶等活动,都会请戏班子唱迷胡。迷胡艺人相约汇聚于社区广场、或相约在村头农家,“家伙”一响,粉墨登场,演出投入,有模有样,观众快乐开怀。
       已故迷胡老艺人员根实生旦净丑样样精通,这一唱就是50多年,这一唱就由毛头小伙变成白发老翁。在他去世前便蒙生了整理迷胡戏剧本的想法,他没有文化,就先从会唱的折子戏入手,把脑子里的唱词变成文字资料,整理出了迷胡折子戏剧本32本。在病床前,他还叮咛儿子一定要把这些东西保存好,传下去。
       神兵飞越天险,英雄智取华山。在把八勇士智取华山的故事拍成电影和电视剧之后,2021年,迷胡情景剧《智取华山》入选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生动的再现了人民解放军打击盘踞在华山上的国民党残部,飞越华山天险,智取华山的动人事迹。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现代文化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冲击,华阴迷胡也面临着优秀演艺人才缺乏、专业剧团人才青黄不接、民间班社随波漂流、受众群体不断萎缩的尴尬境地。
     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华阴市持续加大对迷胡的发掘保护力度,先后整理出版《华阴迷胡》《华阴迷胡音乐选编》《华阴迷胡精选唱段》等书籍、乐谱和剧本等,为华阴迷胡的传承和保护,整理、留存了大量珍贵资料。
     华阴市迷胡剧团在经费紧张、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排练出了《二堂舍子》《苦寒梅香》《春晖》等本戏和《山道弯弯》《一阵清风》《智斗》《德明楼》等折子戏。采取灵活多变的演出形式进行“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一元剧场”“陪父母看大戏”等演出活动方式为群众所喜爱,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作用。
     为了扶持民间的迷胡班社,华阴市迷胡剧团还深入到孟塬镇北城村等地采取专业团队伴奏、带乐进行教唱、现场编排指导等方式和他们建立帮扶关系,提高民间班社的演唱水平。
     华阴市每两年由文化馆承办的群众性的迷胡大赛已经举办了五届,已成为当地群众自得其乐的“文化盛宴”。“迷胡进校园”非遗传承活动正在全市中小学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迷胡剧团的演职人员为学生上迷胡兴趣课,迷胡进高校、进军营活动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迷胡研学活动邀请旅游团队和中小学生到华阴迷胡剧团小剧场现场教学、互动交流,并和其他非遗项目以及华阴美食等串在一起,让他们了解华阴风土人情、品尝当地美食,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开展“我们的节日”“守望传承 薪火相传”非遗展演活动,还将迷胡戏唱进了景区,让国内外游客领略到华阴迷胡的魅力。
                                                    五
     口口相授、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便是华阴迷胡的前世和今生。对于迷胡的未来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建一种机制。针对迷胡传承人年事已高、健康状况差,很难坚持日常的排练和演出的实际,由文化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建立迷胡传承发展的有效机制,培养一批年轻的华阴迷胡的传承人,为迷胡戏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设一笔基金。现在的迷胡爱好者,他们的年龄多在50岁以上。年轻的迷胡爱好者也因生计问题,没有心思和经历去学习。对此,可采取政府拨一点,企业助一点,民间筹一点的办法建立“华阴迷胡发展基金”,用于迷胡戏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少量的生活补贴,来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学迷胡、唱迷胡,激励他们演技不断提升。
     建一个博物馆。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展示与华阴迷胡戏曲相关的文物资料和艺术品,包括戏服、道具到珍贵的剧本手稿等,并进行“数字化”保护。让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戏曲爱好者通过展品能够穿越时空,领略华阴迷胡戏曲的独特魅力,提升华阴迷胡戏曲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排一批新戏。组织名家名演以华阴和华山传说故事为载体排出民众喜欢、游客爱看的品牌戏。根据华阴地域文化特色,积极排练杨震暮夜拒金、社区敲门行动、展现华阴美食等方面的迷胡戏剧。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益双丰收。
     搭一座舞台。在华山脚下建一座演艺出舞台,为游客和群众进行华阴地方特色的精品剧目演出,为华山旅游增加新的看点,赋予游客旅游新感觉。
   “华山之阴,迷胡之源。非遗瑰宝,万古流传”。我们要加大华阴迷胡的挖掘、保护和弘扬力度,让这张特色名片大放异彩,让华阴积淀的戏曲文化资源“活起来”“亮起来”,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候选标题:
华阴迷胡委婉动听惹人醉
华阴迷胡的神韵
领略华阴迷胡的风采韵味
传承非遗瑰宝,领略迷胡神韵
华阴迷胡,艺术“瑰宝”
散发浓郁乡土气息的华阴迷胡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精华

389

主题

1万

帖子

管理员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沙发
发表于 2024-5-28 11:1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如果你是马,这里就是草原
当代作家网1群:472487178   当代作家网2群:345916344   
当代作家网3群:298544556   当代作家网收藏群:3076881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dzja.com ( 沪ICP备14013917号-6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