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收藏界,时常流传着种种捡漏的传奇“神话”和故事。有数字显示,目前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位收藏爱好者,加之各类收藏节目的热播,古玩市场无不显示出“全民收藏”时代到来的火暴场面。那么,眼下的古玩市场真的还有漏可捡吗?如何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收藏到自己心仪的藏品呢?
捡漏故事大揭底
故事之一:前些年,某大街拓宽改造时挖地基,挖出来的耀州窑完整器及残件数量惊人。一次,一个农民工就挖出了一个耀州窑的梅瓶,15块钱卖给来工地上“捡漏”的人,这件梅瓶后来到了古玩商手里,卖到70多万的高价。类似现在很多店面里摆放的耀州瓷当时挖出来不下百十余件,大都以几百块钱的价钱卖了,现在每件价值都在十几万元以上。
故事之二:某工地,一个农民工挖出来不少玉器、瓷器。有个古玩商路过工地,这个农民工从床底下拿出来一个明代青花的大罐,对他说,这东西我没用,你给我买两盒烟就给你,这个人就以两盒烟换回来这个大罐。后来一万块钱卖给一个古玩商,古玩商请专家鉴定得知这是个明初的永乐青花大罐,如果不是有些残缺的话,价值几百万元。
故事之三:有师生三人,约好到外地的古玩市场转转。一家店里放着一对唐代鎏金簪子,珍珠铺底,花形是一对鸳鸯,簪子上面的土还是湿的。师生三人就戏称说,这还冒着热气呢。店主要价1200元,后来讨价还价,1000块钱买了回去,经专家鉴定,这对簪子市场价值七八万元人民币。
捡漏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一位收藏专家王先生讲了几个捡漏的故事作为开场白。提起捡漏,他说,目前在古玩市场,包括古玩店、拍卖行,只要眼力到位,还是有漏可捡的。现在古玩店层出不穷,但大多开古玩店的对自己的货品都一知半解,并不完全了解艺术品的真假、年代和真正价值,有眼力的藏家还是有漏可捡的。很多人捡不到漏是因为其知识积累和储备不到位,就是把真品摆在他眼前,他不识货也没用。鉴定更是一门综合学科,一个人只有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磨炼,才有资格谈捡漏。照着书本去捡漏,一定会上当受骗。当然,要想捡漏还要见多识广。真品见得多了,古玩的神韵就熟记于心,那种熟悉的感觉是作假作不出来的。收藏家李先生举例子说,一次,他在某古玩市场发现一件藏品,形状像个笔筒,高约二十厘米,直径七八厘米,上面有两个眼。当时卖家要价200块钱,看的人很多,但却没人买。他准备买的时候,朋友还说买这干什么,四不像。其实是他们不识货,这是个汉代黄釉陶水计时,是用来计时间的工具。这种器型特别少见,他常常去博物馆、古玩市场学习,在汉阳陵博物馆见过这种器型。于是他当时就果断买下,这件藏品现在估计价值1万元以上。再有,捡漏最好找冷门藏品。“我觉得现在收藏还有漏可捡,首先要瞄准别人不太关心的冷门藏品。”藏家雷先生坦言,他前一阵去古玩市场,收藏了四枚印章。这几枚印章一般人都不会关心,但懂印章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些印章刻得很好,材质也好。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鉴赏知识,他就会与这几枚印章失之交臂。有句古话说:360行,古董为王。古玩这个领域,纷繁庞杂,风险很大,有些人属于一知半解,就很容易被别人捡了漏。收藏无捷径可走,知识就是财富,捡漏说白了就是“有知识有眼力的人捡无知识的人的漏”。
捡漏小心中了圈套
现在的古玩市场几乎没有便宜漏可捡。这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人告诉你有漏可捡,他自己怎么不去捡,这本身就是一个圈套。李先生举例说,有朋友甲喜欢收藏,甲把一件藏品放在某古玩店里,托人跟李四说,某店里有件好藏品。李四想买这个藏品,找甲来鉴定,甲一口咬定这藏品是真的,能值五千块钱。于是李四就买了,买回来后有人说他买的藏品不对,于是,李四跑到店里退货,店主却说,藏品是别人寄放在店里卖的,他只能找藏品的主人来解决。此时李四才知道,藏品是甲的,他买的时候找的鉴定家居然也是甲。当然,收藏不要听故事。藏家雷先生说,编故事是文物小商贩的惯用伎俩,编故事的人往往看上去憨厚老实,说出来的故事让人心动不已,心急的收藏者正好中了人家早已设好的陷阱。收藏还要有平和的心态。只要自己喜欢,无论真假、什么年代,哪怕是现代工艺品,买回来玩玩,陶冶一些情操也挺好。千万不能抱着捡大漏一夜暴富的心态,这样的人往往会被骗。雷先生说,一次他在古玩市场发现了一幅石宪章的八尺对开的条幅,他一看就是石老的真迹。卖字的人要价400元,他给了600元。回来装裱好,非常大气、漂亮。他还收藏有一对石狮,是在农村无意中捡来的,曾经有老板要用一辆奔驰500和他换,他都婉言谢绝了,他的收藏纯粹是一种研究、欣赏和把玩,并不在乎东西值多少钱。
鉴别藏品真假有窍门
要想识别藏品真假,一定要和藏品交朋友。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多看。看实物,抓住任何机会看真品。举例来说,路上有黄金和翡翠两块,95%的人肯定会拿走黄金,而5%的人认识翡翠,知道翡翠的价值远远高于黄金,知识就是财富。二、多问。多请教行家、专家,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提升眼力。三、多跑。坐在家里,对照书本收藏,是万万不可取的,远没有勤快地跑到市场、博物馆看实物以提高自己的鉴别水平来得快。藏家李先生说他经常到博物馆去学习,在市场上遇到真品时,他就能一眼认出来,这样才有了捡漏的机会。现在的古玩鉴定,要用否定法而不是以前的认定法。李先生说,他的诀窍就是一票否决法:藏品的几个特征有一点不对,就被否决了。认定法则不够保险,假如鉴别一件藏品要根据其六个方面特征,专家一看,五个方面都对,就有一个特征不对,总会认为应该问题不大,其实往往就上当了。
在古玩圈里,有些宝贝不一定想出手才让你看的,真懂才有相互切磋的必要。传统七十二行,古玩为大,原因是所有人在古玩行里才能体现真正的平等。过去乾隆皇帝不怕别的但是会敬畏古玩行家三分。说明真正的古玩行家不会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不管你是谁,佩服的只能是有道性的眼力人。古玩行之所以有诸多的规矩或习惯,也是历代古玩商和藏家们总结经验教训后形成的,流传至今大体上有如下一些情况:
1、过去古玩行看货自古不问来路。你就是再怎么问,持有人也绝对不会说实话。不像今天的拍卖行,藏品要看流传有序(说明高仿厉害、眼力退化和行业复杂)
2、发现店家拿出来的货有问题,在过去是口朝下轻轻地放下藏品,你要给店家说出子丑寅卯来。懂规矩的店家要请客给钱(学费),不懂规矩的就无所谓,拍屁股走人,但店家是很害怕的。
3、货主持有古玩欲卖出时必须先开价。卖家不开价,买家绝不会给价。这是防备货主卖古玩是假,摸行情估价格是真。另外,卖家开价太高,买家有权不还价。如果买卖双方因价格分歧没有成交,卖家另找下家洽商仍未成交返回第一买家时,第一买家一般也不会购买了。
4、内行的商家和藏家对容易损坏的瓷器、玉器、玻璃器、珠宝等古玩都不会手递手传看,而是要等对方将物品放置在固定物体上之后才拿取观赏,万一物品损坏责任自明。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拿法,如果发现对方上手方法不合规矩便被视为外行,行家不会拿出其他古玩供其欣赏,也不会进行交流或交易了。
5、如果商品被买方损坏,自然包赔,但价格会有商量,货主也会作出适当让步,但不会低于成本价,破损商品归买方所有。
6、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时不应有第三者在场,不懂行规的劝其离开,懂行规的会主动回避。因为交易信息被泄露极易造成各种纠纷和误解。
7、古玩交易不单纯是价格上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知识和眼力上的较量。无论是买家买假了还是卖家卖漏了,均不能退货或找后账。因为古玩交易凭的就是眼力和实力,外行不懂也不敢买,敢买必须要懂。买家也许买假买贵,卖家也许卖漏卖低,买卖双方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古玩行很忌讳买方退货与卖方找后账。但在行里熟悉圈内利用彼此信任关系而企图卖高价或者不对路之货者,应该退赔,并逐出圈内。
8、古玩商之间在购买古玩时存在竞争,在售卖古玩时却不存在竞争。原因是每件古玩商品都有其独特性,购进的渠道和价格也不一样,其可比性就小多了。
9、买家只能询问古玩的卖价,不能打听其买入价格,卖方只能报卖价,绝不会泄露自己的进货价格。10、行内的商家和藏家都不会向对方询问古玩的进货价格,因为这些商业信息是对外保密的。
11、古玩商之间有时会合伙买货,但一定是在互相熟悉和信任的前提之下合作。买后约定销售价格、利润分配比例,并委托一方负责销售。
12、古玩商的强项是能识别真假,准确评估价格,但是辨伪知识和价格信息都不会轻易透露,因为这些是他们生存的重要手段。
13、当有买家将看中的商品拿在手中与卖方商谈时,其他对此商品也有兴趣的买家不能在旁发表任何意见,也不能参与竞买,应保持适当距离等待。如交易未成,商品被放回原处后方可上手与卖方商谈。
14、古玩商和收藏爱好者绝不与偷盗、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及不遵守行规的人做任何交易。
15、在古玩行,谁都有眼力不济的时候,打眼是常有的事。真正打眼过的行家和店家是轻易不会提及的,除非是同道好友。作为店家,行圈里不会轻易“杀人”的,因为这种手段无疑于自杀。
16、作为真正的古玩店家,不会轻易收徒和传授古玩鉴别的,除非碰见德才兼备有缘分的人。
17、在圈子里,得到上品,讲的是缘分和财路,专想“捡漏”的人,往往会载“大跟头”,之后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18、在收藏圈,藏而不真,鬼也。藏而不精,烂也。藏而不究,愚也。
有句古话说:360行,古董为王。古玩这个领域,纷繁庞杂,风险很大,有些人属于一知半解,就很容易被别人捡了漏。收藏无捷径可走,知识就是财富,捡漏说白了就是“有知识有眼力的人捡无知识的人的漏”。
一个真正的藏家,上升到最高境界就则是:做人、做事、做学问,要体现古玩的终极价值。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