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抱朴含真 于 2020-7-3 08:55 编辑
【南乡子】“非遗”传承,长敖粉条
水火任煎熬,日晒风吹与汋淘。 变样换形成绝品, 烹庖,细软香柔胜美肴。 薯粉漏成条,缕缕丝丝似锲雕。 劲质冰弦存异状, 羹调,置膳行厨不用刀。 华阴市地处华山北麓,渭河河滩南岸,光照充足,雨水适量,县城北部地区土地沙化,适合种植红薯。所产红薯香甜可口,含糖高,淀粉含量丰富,有“甘面的,圆蛋的,不喝煎水难咽的”之美誉,故而适合制作粉条。 华阴县城北的长敖(今名八一村)村,世代以制作粉条为业,采用原始的制作工艺加之当地所特产的红薯,生产出的粉条具有筋斗光滑,久煮不烂之特点,适合于烹制各种菜品。据传,明代前长敖村就有做粉条习俗了,且代代相传。清末以来,八一村因紧挨华阴老县城的北城墙根下,又处在繁华的岳庙老街西头,交通便捷,买卖市场活跃,几乎八一村的大部分人家都做粉条营生。因此,粉条早已是八一村的招牌了。
长敖粉条,一直以来都是纯手工制作,一般少时需要六七个人,多时需要十来个人一起配合生产。粉条制作工艺一般是:选用上等红薯洗净、粉碎成泥,加水成浆,用包布过滤择捡薯皮、薯渣,留用淀粉。漏粉时,要先打芡,所谓打芡就是在盛器中加入粉面搓成面子团,和成糊状,这时一边烧锅,一边用十六眼瓜瓢放入糊粉,敲击震动瓢沿,使糊粉徐徐漏入锅中,形成条状,操作之人一般要站在大锅的锅台上,其他配合的人则站在锅台旁。待锅中粉条成型稳定,捞出投入清水中冲涮后,最后捞出串在竹竿上等待晒粉。晒粉时,把用竹竿串起来的粉条,架到用粗长绳或粗铁线拉直,用木杈或树桩架起的粉架上晒干,最后整理成捆,成品粉条乃成。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