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钱币鉴定,是一门细致的学科。它需要我们日常知识的积累,注重观察与思考,仔细比较,古钱币鉴定6种有效方法。
一、看铜质。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色铜锡台金铸造的钱币呈青色。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汉代至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问.用黄铜铸币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先秦时期的铸币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铜质呈青红色.质地较硬挺,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大铜质泛白,称之为白钱乾隆五年以后.铸钱加锡.叫做青钱。可见.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可循。
二、观锈色。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部长满了铜锈色。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铜色。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太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出土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八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而伪造锈色则不然.伪锈多在钱币表面,称作“浮锈”或“粉状锈”比较轻浮,容易脱落往往经碱水一煮.做上的假锈便不堪一击。
三、看铸市铭文。我国金属铸市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钱币。另外.在注重各种钱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钱文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的规律。这些规律和特征可以作为鉴定古钱真伪的依据。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来书写的。秦汉时期.钱文书体属小篆范畴.如半两、五铢.但已有汉隶风格,其中莽钱为悬针篆。魏晋南北朝书体复杂。唐代钱币为八分隶书.唐代以后隶书盛行,五代十国主要为真、篆、隶三种。北宋钱币则有篆.隶、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绍熙以后至元.明、清.钱文均以楷书{真书)为主.间或篆、隶书体。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铸市钱文又有蒙、满,回、党项(西夏)等少数民族文字。鉴定一枚钱币书体对不对,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当时的特点,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种的特点。如:4益化”圜钱虽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时有齐文字的特征.不同于同时期其它各国之圜钱文字,发现有东周、西周的圜钱.若其钱文是小篆书写显然是伪品无疑,秦半两在古钱中颇负盛名.其钱体厚重铜质精良,钱文隆起而雄伟.半两的“两”字中“人”宇高耸.如发现钱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伪品:如见到清代宝源或宝泉局钱币中的满文书写有错吴.则应考虑到宝泉、宝源二局是清代国家级的、最正规的铸钱局,满文的书写绝不会出现错误.则所见之钱币必属伪品。
四、听声音。现在许多钱币学家和收藏者喜欢用听声音的办法鉴定古钱。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喑哑。大概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均都是哑音。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问较近.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则是清脆、响亮。如果我们把先秦时期的钱币掷在地上,传来清脆声.则此钱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钱币掷地为哑音,则也必将怀疑。
五、闻气味。此种方法是古钱鉴定中最简单的一种。因为伪品钱币多是用化学物质来伪造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化学性怪味而真品钱币则没有这种怪味。
六、观版别。从版别上辨别古钱最主要的办法是除了多看钱谱之外,必须要多接触实物以熟悉各个朝代的钱币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种。因为这些普通品很少伪品.能真实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钱币特征。如战国时期刀布形制特殊.造伪者只好用真品翻砂制造赝品,其破绽在于翻砂铸造后的钱币偏小较为厚重,文字肤浅铜质粗糙锈色不对且易脱落。而且刀币在铸造时其浇1:3在刀环上,布市的浇口在首端.出落后基本不作修整.保持自然状态而造假者往往为了品相美观.将刀币,布币边缘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露出了破绽。再如会昌开元,因扬州已以昌字纪年如发现背“扬”字者.无论传世品还是出土品均应将其视为伪品。因北宋各代和清咸丰钱币版别最为复杂.也是造假者竞相仿制的对象,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对它们的形制多加分析,掌握特征,以防上当受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