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芳华灼灼,夏景茵茵动人
文/耿国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歌。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可以说,节气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很多习俗都和节气有关,比如“春分吃春菜”“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冬至吃饺子”等等,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在同一时间做着同样的事情,这就是节气的力量。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经在2016年11月30日正式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是古人对中国古代千年农耕文化的精到总结,是我们中华文明开出的一朵灿烂的智慧之花。古代的文人墨客更是将节气作为吟诗填词作赋的主题,创作了一首首精美的诗篇流传至今。这样的传统文化瑰宝,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传承。
江南的楝花飘落,北方的榴花却红艳似火。乐于亲近自然的人仰望苍穹,蓦然发现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深夜风清气和,蝼蝈振翅吟唱,节气的篇章已悄然翻至立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含蓄内敛、不事张扬的存在。此时,尽管春深夏浅,“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但它并不急于和暮春“抢地盘”,时序有数,只需静待时光让风暖昼长。立夏也是脚踏实地、行胜于言的存在。它从不给那些伤春感怀的人慨叹春事荼蘼的机会。浇麦刈草、间苗插秧,农事繁忙而充满希望,提醒人们用奋斗把美好的愿景写实。01农事:仓廪实且衣食足立夏虽然意喻着夏季初启,但天地间的景象 却 是“南国似暑北国春”。南方早已绿肥红瘦,而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百般红紫斗芳菲”。尽管南北气候存异、物候有别,但立夏农忙却是全国统一的主题。农谚说:“麦足半年粮。”但麦熟与“麦足”,其实来之不易。“谷雨打苞,立夏龇牙。”从江淮到华北,从谷雨时就暗暗攒劲儿要为结粒做准备的小麦,到了立夏时节,要么齐穗吐芒、要么扬花灌浆,麦熟进入倒计时。
“伴荷香乘夕凉,欲弹得一曲却无人赏,只得念想。如果,思念有温度,那么对你的那一份,足以蒸透这个夏天;如果,思念有影子,那么对你的那一份,足以荫蔽整个夏天。”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初夏的晨光,已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在阳台印满铜钱般大小的光斑。初夏的微风,已带着枣花和月季花的幽香,飘进每一条老巷子。行走在时光里的你,准备好迎接这万木葱茏、荷叶满池的夏天了吗。
荷塘月色,取名于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抒情散文——《荷塘月色》,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这是一个诗意浓浓的地方,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这里高山流水,这里渔舟晚唱,这里花红柳绿,这里莺歌燕舞。
荷塘月色,取名于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抒情散文。
江南的仲夏,原是一幅天上乐园的风景画。一路上没有一块荒土,都是绿的稻,绿的树,绿的桑林。偶然见些池塘,也都有粗大的荷叶与细小的菱叶浮泛在水面。2. 落红还没完全化作春泥,石榴已有了笑意。接踵而来的是销声匿迹已久的第一声蝉鸣。夏天,就这样来了。夏天像一个青年人,灼热的阳光是他灿烂的笑脸,迸发的热量是他蓬勃的气息,葱茏的草木是他厚密的头发,水涨潮急的山洪是他的力量,速来忽去的骤雨是他的脾气。
夏天的午后,下雷阵雨是常有的事。火红的太阳逼得天地之间气息奄奄,终于天庭也发怒了,他让雷公电母施展一下惊天神威。即刻,雷公电母操起武器,站在施法台上念咒施法。瞬间,天空乌云密布,黑沉沉的两朵乌云猛然碰撞,天空出现一道利剑般的闪电,好像要把天空劈成碎片。闪电过后,雷公闪亮登场,只一会儿工夫,天地马上变了样,电闪雷鸣,风雨交加。这会儿,太阳再怎么狂妄也招架不住了,只好灰溜溜地暂时躲到乌云背后去。
. 夏天是多姿多彩的,沉静的是湖蓝,纯洁的是乳白,高贵的是米黄,热烈的是大红,典雅的是银灰,庄重的是墨黑……缤纷的色彩把温煦的夏日画满了。清雅的雏菊、馥郁的郁金香、娇艳的山茶花、妖娆的牡丹……芬芳的香气把幽幽的庭院溢满了。脆亮的蛙鼓、知了的聒噪、蚊蚋的低吟、婉转的鸟叫……丰富的声响把轻飘的空气充满了,这就是夏的神韵。让冬苏醒,让春灿烂,让夏多姿,让秋辉煌,让生活多彩。有了天地间的滋润,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