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上
9.13
今天又是一个晴好的天气。
任务是继续到伦敦街上去体验异国风情。
去圣保罗还是圣约翰教堂什么的,也没记住。一路上就听李导不断地介绍亨利几世、伊丽莎白、玛丽什么,听得信息量大了,也记不住,管它亨利几世呢,与我们也没太大的关系。我一路上认真地看着道路,不时打断李导的滔滔不绝,问一些别人看来没用的问题。伦敦街道真是窄得不行,最宽主干道也就双向6车道啊,李导一问英国司机才知道,每个车道也就3米宽,伦敦支路很多,不像我们国家300—500米才有一个路口,他们这30—50米就一个路口,有的一个大点房子四周都是道路,很窄,两个车道大概就6米宽,支路上还有好些油路也修修补补的不平,这大大地出乎了我的想像。伦敦是一个有700多万人的城市,车辆很多,虽然没有国内的车豪华,但数量不会比武汉少吧,这样的街道是怎么满足运行的呢?一路走来,红绿灯等待也没见用国内那么长的时间,车速还挺快的,我们的大巴好几次转弯,都几乎碰到了交通灯的灯杆,让人担心不已。
又到了伦敦的市中心区,参观了工业革命时期为了发展经济所修的塔桥、在圣保罗还是约翰什么的教堂前照了张像,看了“伦敦眼”转风车。
其间,我还是一心盯在交通上。
我们走在伦敦市中心区的路上,更证实了我在车上看到的伦敦路况,支路上基本没有绿化,我想街道太窄,已是没有绿化的空间位置,有些支路破路修复后甚至就在原路上隆起很高,也不知这样的路怎么走。人行道很窄,有的也仅就是1米左右,宽的也不过3米,铺设也很简单,有些就跟我们没改造的老路差不多。这些说是支路,还不如说是没什么障碍的巷子。总之,按我们的标准来看,这些道路并不怎么样。
但奇的是,伦敦市中心区却不怎么堵,车速也较快。相对国内大城市,这儿的道路确有通畅的感觉。车行红灯等待的时间也很短(人行等红灯时间较长)。通过导游与英国司机交换我的困惑后,才知道了实质上是:伦敦道路窄的状况是历史留下无法解决的问题。虽然路窄,但通行道路多(路网密度大)的特点弥补了一部分缺憾。这些硬件上缺憾,更多的是由软件来弥补。
英国是一个很擅长制定规则的国家,也是守规则的民族,在市区道路上你会极少看到超车的情况,很多地方都是严禁超车的,我确实经常看到一种折线交通标识是我们在国内没有的。
驾驶水平的考试也与我们不一样,驾校是将学员直接带上路,当然是选在人行车行较少的路段上进行,天天都是实战训练,这样带出的学员与国内死考出的学生驾驶车辆要安全得多。
还有一个细节给我印象很深,就是英国的车牌前面是白底黑字,后面是黄底黑字。这一点让后面开车的人看前面的标识非常醒目。据说这一措施极大地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另外,驾车的人绝没有不系安全带、疲劳驾驶、打手机,吸烟等不良行为,所以一路车行,速度都较快且均衡。
而我们道路上经常会出现的是:有的车开得特别慢,可能有的是学车刚上路的,有的是在打手机,甚至有人就是慢慢开着玩的。有的又开得特别快,像鱼穿行在车海中。或者冷不丁斜刺里杀出一辆小车摩托货麻什么的,直让你浑身炸毛。这样的秩序,开车技术的锤练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出事故就稀奇了。
看来,英国还是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在英期间,我们走了几千公里,高速路也跑了不少,还真未看见一次交通事故,开车上年纪的人不少,60—70岁很平常,车速也都还不慢,仿佛出车祸是很不容易的事似的。不像我们一个小县城,几乎每天都要出车祸,甚至很多都是恶性事故。
行道路的绿化在伦敦不是很多,但并不标志伦敦的绿化不好,而是非常好,教堂空地,中心公园,楼房间空地,转角处等等,随处可看到2-3人都无法合围的大树,巨大的树冠形成的绿荫达到500-600平方米也是很常见的,树下也就是很顺势的草坪,这样的大树即使在神农架林区也不多见,在国内,不论哪里的街上都是罕见的。在伦敦,即便道路没有空间布置绿化,也随处可见路灯杆上悬挂的花草吊篮。
下午,到伦敦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去看看商业发展情况,这里有全世界众多品牌的产品。女儿给我下了购买一种品牌内衣的任务。我英语水平差,交流不行,拖着徐教授,找到了“维多利亚秘密”的专卖店,这店面在邦德街中心区的一个十字路口上,在商业区中也显得特别气派。进去之后,我用记得的一些单词以汉语语法的顺序与一混血女孩交流了一会,可能这女孩认为我说的是别的语言,一副不明所以的样子。好在徐教授过来了,交流算能进行下去,但也没让这女孩弄明白。急得我连发短信给女儿,要她发英文来给别人看,最后算是弄明白了。结果一看产品上有“made in china”,我等不及了,直接与女儿通电话,女儿说知道是中国制造的,但国内没卖的,产品质量很好的。
后来我们又走了很多铺面,很多纺织品,皮鞋皮衣都是中国制造的。最后我们团的人集中一说这事,大家都有相似的经历。这事很刺激人的,商业区这么多品牌,有很多也是中国制造的,但无一中国品牌,中国这是怎么啦,自己能做出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将自主品牌打入发达国家呢?这问题不仅仅是我们的企业不争气吧,国家应该出什么样的政策来鼓励和引导企业做自主品牌?这种代工的GDP能有多少利润,即便销到了伦敦,让人感到的也是一种沉重。由此我又想到我们民族的品牌汽车,从没看到过官方人员坐过奇瑞、吉利等国产自主品牌的车。看来中国的企业即使做的东西再好,不花大价钱收购洋品牌,在国内也是没有出路的,在国外则更是没有出路。
唉,我这是在操的什么心?月亮怎么转,合理吗?这是我们普通人操得了的心吗?我有时还真自大,英雄情结的毛病还不少,真是要好好剖析剖析自己:你是谁啊?(未完待续)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