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 曰: 模拓刻其形,针穎描成线。 得意游心巧运裁,花月风云现。
庭草碧如茵,惊愕东风剪。 二八佳人玉趾移,妙舞腰肢软。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主要流行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陈氏老腔皮影是一项富有地域代表性的民间传统美术工艺,它的传承区域在华阴塬区的北肖堡,著名皮影老腔艺人陈增礼是其传承的主要代表人,他长期从事老腔班社的演出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老腔皮影知识,并搜集整理了数以千计的皮影图谱,在演戏之余从事皮影雕刻,成为享誉一方的皮影雕刻师,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办起了家庭作坊,传艺给其子孙,十多年来,他努力挖掘传统技艺,使其雕刻工艺日益精进,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陈氏老腔皮影用料考究,工艺精湛,表现题材多为老腔传统剧中的将帅武夫、造型威武传神。此外,对仕女儒生一路的人物造型也能尽其静娴儒雅之气。其他如神仙鬼怪,珍禽异兽,大型的宫宇苑囿,龙车风辇,帅帐府第、天堂地狱、龙宫仙洞等亦无所不能。现将其皮影制作工艺简述如下: 第一步,选皮:一般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第二步,制皮:制皮通常有两种方法:"净皮"和"灰皮"。"净皮"的制作工艺是先将选好的牛皮放在洁净的凉水里浸泡两、三天,取出用刀刮制四次,每刮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直到第四次精工细作,把皮刮薄泡亮为止。刮好后撑在木架上阴干,晾到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皮影。"灰皮"也称为"软刮",浸泡皮时把氧化钙(石灰)、硫化钠(臭火碱)、硫酸、硫酸铵等药剂配方化入水中,将牛皮反复浸泡刮制而成。
第三步,画稿: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样谱都是民间艺人代代手口相传下来的。
第四步,过稿:就是将刮好的皮分解,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然后将画稿模拓在牛皮上,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镂绘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第五步,镂刻: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一、二十把,甚至三十把以上。分工很讲究,艺人需要熟练各种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需要用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斜口刀刻制。艺人雕刻的口诀如下: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雕刻线有虚实之分,还有暗线、绘线之分。虚线为阴刻,即镂空形体线而成,皮影多为这种线法。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凡白色的物体都用阳刻法。虚实线沿轮廓的两侧刻出断续的镂空线,多用于景片建筑的刻制。暗线则用刀划线而不透皮,多在活动关节处。绘线是以笔代之,以表现细致的物体。
第六步,敷彩:皮影雕完之后是敷彩。其方法是先把制好的纯色化入稍大的酒盅内,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盅子放在特制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胶色交融成为粥状,趁热敷在影人上。虽是色彩种类不多,但老艺人善于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变化,使色彩效果异常绚烂。
第七步 发汗熨平: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脱水发汗的方法很多,有的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有的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此外还有一种土办法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之脱水发汗等等。第八步 缀结完成:皮影雕刻是分部完成的,为了人物或虫鱼鸟兽的形体完整,须逐部缀结在一起,以便于做出跑、立、坐、卧、躺、滚、爬、打斗等百般姿态。人或动物的关节处缚以竹签,用来操控完成诸多动作。山川楼宇,花草树木亦然,用以挪移从而搭建更多的场景。
铭 曰: 雕镂刻绘,精益求精。 山川人物,鸟兽鱼虫。 弹筝击柝,大秦之声。 三尺小银幕,变幻无尽穷; 生旦净末丑,演绎各不同。 魑魅魍魉,鬼怪精灵。 任尔闪转腾挪,我自悬灯射影。 悠悠千古事,嬉笑怒骂中。 人生如戏任纵横。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