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中外的钱币种类、形状何止千万,中国的花钱却是其中独特的一族。而今,曾沉重地走入历史的花钱,又轻盈地走出了历史。脱胎换骨后,顿时成为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组成部分。
花钱虽然带有钱字,大多数的形状也与古钱接近,其材质也大多以金属为主,其实它并非是正用钱。虽然也有以正用钱改刻而成的刻花钱,但这枚钱自此就退出了流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花钱了。当然,这与榆钱不是钱有本质的区别。花钱之名就得之于其形制曾经相似,或被制作出就是似与不似的尴尬境界之下,其性质却又不同。究其实质,虽然不是流通钱币,它其中的一部分仍然可视作流通钱币的一个分支。部分花钱的性质,同现今的纪念章又非常类似。因此花钱不属于古代的正式货币,主要是以民间为发行主体的纪念用品。这就决定了它的收藏者,一般都是钱币收藏者,人们以其形制、工艺等与钱币相类,所以归类为钱币收藏品的分支。
究其形成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古代先民由于受认知程度的限制,对自然力量造成的灾难感到不可抗拒,对生理现象带来的生死不能理解,加之源于有神论的信仰与精神崇拜物,对受命于天的君王表现出敬畏和赞颂,同时对幸福、长寿、多财、多子等现实利益具有祈盼和追求。于是,人们把这种心理以寄求的形式表现出来,起初将其赋予特定之物上,这或许是某棵树、一座山。钱币出现之后,就会有人将这种心理寄求铸造于携带方便的钱币之上,作为配饰或护身符携带或悬挂。这与先秦时期的人们佩古玺,汉代的人们挂印章,特别钟爱其中的吉语格言印一样,都是将一些吉祥的语词铸上。其内容或是祈求自己能够升官发财、吉祥如意,或是祈求自己能够健康长寿等,其中也有一些印文是带有规劝和警诫性质的。这种印有别于官印、私印,就如同花钱有别于正用钱一样。
花钱的具体起源时间已不可考。花钱不但与其他古代艺术品相比历史较短,即便是与流通钱币相比,其历史也不可同日而语。目前收藏界所公认的一致性结论是,花钱出现于汉代早期。
在古代,人们通常多称花钱为厌胜钱或压胜钱。之所以有此类称谓,是因为此钱刚刚出现时,具有标准的钱形,现今所见面文为“五铢”“大泉五十”等花钱都是如此,方形、椭圆等五花八门的形状,都是在后来逐步出现的。由于这一原因,此类钱在初始,多可掺在正用品中行用,现在的纪念币多半也是如此,这就显现出了厌胜钱的“二重性”。
因形状、图案、文字、功能等因素的不同,花钱的用途自然也不尽相同。特性决定了花钱天生具有数量较少、用途单一、受人珍爱的本质。作为收藏品之一种,花钱必将占有自己重要的一席之地。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