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避免“主题泄气”?
今天谈如何避免“主题泄气”的问题。
闲时,翻看了一下“江山夜校”的讲稿,老实说,并不亚于专业的指导课。它几乎囊括了写作的方方面面,有对散文、小说、诗歌、赏析等诸多方面的见解。内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可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读后,令人受益匪浅。
看后这些,我在想,倘要真能看进去了,并身体力行,造就出一个个作家来都不是吹嘘。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又是为何呢?老实说,属层次问题。
这里试举一例。
山地文友曾在一篇课件中,提出一个有趣的话题,那就是“主题泄气”的话题。
这一话题,我曾引用过多次。
可时至今日,却依然有人“主题泄气”。比如今天我跟评了一篇小说,它前篇写置办年货,结尾写儿子还要顾这顾那,最后发出一声感叹,妻贤一半福,妻懒自遭殃。文到此也结束了。
这就是典型的“主题泄气”!
这种现象的出现,又是为何呢?还是一个层次没有达到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层次,才能达到不“主题泄气”呢?
为了阐述得更明确些,先撇开这个话题,再来提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写小说难吗?难!
但这仅是对初学写作者而言。
为何说对“初学写作者而言”呢?
众所周知,一个新入行的学徒,而初学写作者就如同一个新入行的学徒。学徒第一天上班时,总能听到师傅说的一句话,先看看。看什么?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但学徒又哪知这些?他只在那里看热闹。这正印证了那句俗话,外行看热闹。还有一句评语:眼水不足!其实,真论起来,也不能怪他,他才入行,又哪知晓其中的深浅?脑中没了沟壑,眼中又哪来的活?
那么,什么时候眼中才有活呢?
只有待你摸清了全过程,又经过自家的亲手操刀,才知道其中的深浅!才知道内里的乾坤。
不是说,实践出真知吗?
回答完这个问题,接下来又有一个问题来了。那就是,写小说难吗?回答却仅加了个字:不难!
为何?因为学徒已变成了青工,眼里渐渐有了活,心中也有了沟壑,再去做事,比以前轻松多了。
其实,严格来说,出现“主题泄气”的现象,并非初学者的专利,对于那些浸淫了多年的老手,也有。可从他们的作品中,为何又看不到呢?这是因为他们在写作之中发现了,就已经处理了。如同上篇举例中的那篇,是个老手,只在末尾加上那么一段,就如人意了。
这就是新手与老手的差别。
不服还真不行!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
有个大学生,他在我的文后跟评,坦陈自己喜欢写作,请我指点。我回帖说,你去大学园地吧,那里有很多热心的老师。后来,我在微型小说栏中见到了他写的小说。内容是有关玄幻的。读后,我在想,你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吗?一连多篇,都是玄幻。我也只是跟评:期望看到精心之作!后来终有一天,看到他写了篇乡村的小说。于是,我提了几点要求,并进一步说,写作贵在坚持,不能一曝十寒。又推荐了几本书。最后还说,因你到了这个程度,我才啰嗦这多。也不怕你嫌弃!后来他回评,记住您说的写作不能“一曝十寒”的话语,定当努力!
这也正印证了那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话语。
倘你在人家玄幻写得正劲头大时,你跟人家说这些,能听?不骂你个狗血淋头才怪!
这也就是说话提意见的艺术了。
这个例证,似乎与“主题泄气”无关,但细思,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说明了,写作者只有通过不断地写作实践,才能避免一切漏洞。才有应对类似“主题泄气”的问题!否则,双眼一抹黑,事到临头麻爪子,没有应对的方式方法了。
那么,有人要问了,什么时候才叫满足了多练的要求?
理论上似没有这方面的程度限定,可实践当中,却能给出个大概:当你的语言顺溜了,无论是俚语、方言、歇后语等,能信手拈来时,才叫语言过了关;当你写的人物,仅通过一句话,一个眼神的提示,你能敷衍成篇,且还生动、形象,有真情实感,你的编故事的能力才叫过了关;当你在写作当中,能在不经意间,设置下悬念,且又在不经意间,予以解开,你的写作技巧才算过关;当你在写作时,出现类似“主题泄气”的时候,能立刻纠正,且能达到首尾呼应,你的写作能力才算过关!
老实说,写作路上,没有歇气的时候,唯有拼命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以上所说,也不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没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