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当代作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生江路》第三部 画圈的陀螺 第四章(七)

[复制链接]

13

精华

580

主题

1574

帖子

首席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5 15:4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闻鸡起舞 于 2019-10-25 15:47 编辑


                                                 (七) 民革的履职历程
       江路是2001年初加入的民革,入党介绍人是本单位的一位绘画老师,也是观察江路的为人和了解了他的家世,最主要的是民革多年都没有再发展一名新的党员。找到江路谈完心,副主委老戚按照组织程序到单位找领导了解一番,到家里了解一番。父母方面也其实对民主党派不怎么了解,但知道是进步人士的组织,有别于所谓的社团组织,只要儿子要求进步也就允可的。经过了半年的参加组织的学习,就报请渭南再上报中央民革备案,成了一名民主派的成员,从此江路就感觉有了政治生命一般。
       随后的月例会学习,江路都是按时参加的。老党员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刘君臣老先生,个头不高,目光炯炯,每次来都穿着很得体的蓝底中山装,鸭舌帽,显得神采奕奕,脚步沉稳有力。他每次都会带来一些资料和好多话与我们一同学习和交流心得。
       其它的同志也都是各个部门的骨干分子,都有一种沉稳和礼貌有加的态度,江路觉得这就是一个大家庭。虽然也没有通过同志的关系走后门,但总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有一份亲切感。
      学习孙中山先生的爱国和博爱,明白了民族党派的参政议政途径和面临的现状,也对党的统战工作抱有一份深深的期待。
        后来江路也参加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民革成立60周年之际,在渭南民革庆贺联谊会上表演了河南戏曲节目清唱《我坚决在农村干他一百年》,还参与了庆祝共和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荣获作品创作三等奖和予以《渭南民革》期刊发表。但作为党派成员却不曾细致地调研,尚未写出过有分量的调研报告,这是不足的地方,也是作为一名入党18年的老党员应该反思的地方。
  终于在本年岁末得到领导的首肯,撰写文化口的调研报告,希望对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有所警示和推进。下边就是这份调研报告,从中也看出一名文化工作者的主动思考。
  
           关于华阴传统文化现状和民间艺人们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为一名华阴文化馆工作的一名民革党员,总是对所在地区的文化动向有着比较明晰的认识和思考。尽管手边没有多么详实的资料和数据,但就我浸淫于文化宣传接触二十多年的感触上也能写出一篇比较中肯的研究报告,作为我们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上的有益思索,为我们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兴市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鉴和帮助。
一、华阴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现状
       华阴地处关中平原富庶之地,为东西大动脉之要冲。百姓安居乐业,商贸和经济形式比较的多样,百姓南依秦岭,北望渭水和谐而据,大小超市星罗棋布,群众娱乐活动开展也积极主动。各村子都有迷胡自乐班,是有名的东路迷胡“窝子”,传承最有历史感的要数赵坪迷胡团。七十年代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如卫赞成,雷开元,声誉好的有姚振华、黄水龙、雷自德、廖雨秀等。都对华阴的迷糊传承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依据华山唱响“华山精神”,一个是“八勇士智取华山”的英雄故事传承下一代的大无畏精神;一是“华山挑夫”的不惧艰险的顽强生存意念和清理垃圾维护青山绿水的“清道夫”精神。
库区人民服从大局,背井离乡的“牺牲精神”,他们回归后不向政府伸手,发挥能动性盖大棚种植水果蔬菜勤劳致富,旱涝仍不低头的“斗争精神”。
   在各个村寨还有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亟需挽救和发扬。如西关村的芯子、桥营的“木偶戏”、方山的“拉花戏”,敷北的“扑蝶”锣鼓,泉店的素鼓和老腔虽说也得到了国家和省级的认定,但在传承和保护上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相比较于那些发达地区的投资规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相对已经面临濒危的华阴文化,如西王的“血故事”和“华阴剪纸”,“兴乐坊龙灯”以及炒作的“华山奇石”“根雕”,这些相对于社会辐射面来讲都有极大的地域局限性和时代违逆性。就是那句通俗的话,该发扬的发扬,该扬弃的扬弃。但作为曾经的优秀人物和作出贡献的人来说,还是需要给予定性的荣誉证和奖杯予以承认的(屈文侠剪纸老艺人如今孤苦伶仃无人问)。
二、调研群众文化队伍的情况
1,经过阶段性走访,我市民间蕴藏着深厚的迷胡戏演唱的群众基础。我馆进行了两次大型的全市范围内的迷胡大赛,产生了一批批叫得响的戏曲演唱上的行家里手。比如获奖的赵亚荣(第一届冠军)、杨卫东(第二届冠军)都是有很长的拜师学艺的底子,如今赵亚荣是“华阴迷胡娱乐中心”新一届团长;杨卫东也被市迷胡剧团收编成为演出成员。马上就要举办的“第三届迷胡大赛”势必又能涌现一批功力深厚的迷胡新秀,且在铜器伴奏上也能看到后继有人的局面。
2,存在问题:一是有很多的老艺人奋斗一生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荣誉和待遇,可他们却红心一片无怨无悔。比如高家村的陶民停老艺人,今年已经76岁了,几年前就把自己誊抄的几十段折子戏提供给文化馆作为交流的资料;上洼村的贠根实老人,临终前也是主动将自己认真誊写在学生大作业本上的折子戏呈现给文化馆作为自己的一份交代;还有五方乡的赵子毅,写就鸿篇剧本《王鼎赶考》递给文化馆不久就撒手人寰,去世才63岁。拳拳之心日月可鉴,只是因为经费,剧团并没有改编排练。
3,漠视群众热情的问题:成立了许多文化机构却人浮于事,大量的文化专项资金没有形成效应规模。比如全市群众自发团体基本上靠外地舞蹈家进行辅导,自费购买人家的教材和服装为政府服务,获奖了算自己的,没有获奖自认水平不够。政府在文化娱乐投入上经费相当吝啬,致使民间社团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一些热情很高的申遗项目缺乏专家指点,第四批就因为表述不够精确没有评选上一项,第五批的非议评委会成员也缺乏权威性和操作本领,上报的几项也有很大的落选可能。
三、一点建议和可行性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群众办事革命就会无往而不胜。华阴的人才是需要组织关心和关怀的,几次赴地区比赛,我们看到了差距,回来我们就要找原因。到底是经费投入不足还是我们的成员选拔缺乏一个标尺和管理上太的松宽,在人格修养上和思想品德上是否做出了功课,还是我们干部为民的情怀尚有不小的差距。
对于那些特色的人物和民间文化,我们有没有给予最好的感情感召和资金扶持。多年来,就有一位矢志不渝歌颂华山和华阴风俗人文的诗词圣手——孟岩,写出了两千首大气的文学作品反响于中国词坛,至今却身残仍需按点上班,工伤认定至今无人过问。
       代表老迷胡的迷胡老艺人张高文,衷心爱党却自费去省城参加迷胡精英赛,六位迷胡精英传承人证书只有皮皮没有瓤瓤,闹了一个大笑话。地方政府没有一分钱的奖励,跟老腔想必可谓天壤之别。去陕西戏曲研究院小剧种亮相,作为主演的他还没有配角拿的奖金多。这不知是什么原因?
      赵坪老艺人雷自义都到了八十多岁仍然坚持到迷胡中心辅导后辈习学唱段,二十多年风雨无阻。去世了,临了政府领导也没有一个前来吊唁。这些都反映出地方政府在文化自信上的工作几乎是抓的很少的。
  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和宣传部门拿出真情和真诚和华阴的人才交朋友,不要认为当地的文化难登大雅之堂,或者就是老腔亮了彩就一劳永逸一俊遮百丑了。却经常把经费挥金如土的交给外地的演出团队,让地方的演艺团队任其野外生存。如今有这样一个小伙子,就不一样,硬是靠着本事打响了品牌,成立了《华山魂葫芦丝器乐培训中心》,学员遍布城乡,节目上了大小省地电视台100多次。
        人才被埋没是整个民族的损失,前有李侃良老师的《中华之根》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后又杨甫勋的巨作不能用《华阴老腔》名头出版,再有王忠亮老师一辈子为政协写了大量的考证和编辑工作,还需自己为自己购买商品房,享受不了任何的优惠政策。

   只有人民满意的政府才是党满意的政府,衷心希望主管文化的领导深入华阴的民间沃土,发掘一批振兴华阴文化事业发展的人和团体,是“文化兴市”变成自信的宣言而不是一句口号。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从来没记得你是谁的真主,姜文说:未来不可限量。只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精华

388

主题

1万

帖子

管理员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沙发
发表于 2019-10-26 16:14:28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果你是马,这里就是草原
当代作家网1群:472487178   当代作家网2群:345916344   
当代作家网3群:298544556   当代作家网收藏群:3076881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dzja.com ( 沪ICP备14013917号-6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