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抱朴含真 于 2020-6-23 16:29 编辑
【菩萨蛮】崋山戏法
金钟罩下珠光现,疑无却有寻千遍。
人影室间藏,闻声穿过墙。
枝头垂碧叶,挥手成蝴蝶。
遥望倚栏杆,转眸飞上天。 华山戏法在当地叫“耍把戏”,最早起源于华山道观。是早期道家祭祀、节庆等活动中独特的道术、仙术等活动景象。其中的身手变化、障眼技法等,应为近景戏法的雏形。早先的习练者多拜道士为师,后再兼学和融汇其他的戏法绝活。 经过发展,华山戏法不仅成功的走向了舞台表演,而且还通过“撂地滩”等形式,广泛盛行于民间。华阴本地早年间就出现了戏法艺人较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如西岳庙古会、三河口码头、五方古镇等。华山戏法在表演时口彩相连,妙趣横生,多以神仙题材为多。 华山古典戏法种类多样。有逃脱术、金钟罩三丹、搬运术、变幻术等节目。它要求表演者口彩相连,手法娴熟做到脆、快、帅,让观众获得奇幻的艺术享受。 “逃脱术”是华山戏法的代表演示节目。“金钟罩三丹”近景戏法,是华山戏法的拿手绝技,表演特点主要为“慢”,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为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慢手法”。
清朝时,在华山玉泉院做居家道士的华阴兴乐坊村人雷庆善,学会华山戏法后传给儿子雷都勤。民国年代,雷都勤和戏法班社同台师妹结婚生子雷生春。解放后,雷生春将此技艺传授给了的儿子雷鸣,从而使这门技艺代代相传。 华山戏法,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主要表演节目有: 金钟罩三丹:道具是两个金钟,三粒球。表演者在两个金钟中来回变换罩住三个球的数量和位置。让观者眼花缭乱,百猜不中。此节目有快慢表演之分,由雷鸣继承发扬的慢戏法“金钟罩三丹”,至今无人能仿。 仙人逃遁——是一个大型华山峪内现场戏法节目,观众用华山藤索把表演者死死绑住,推下华山峪内的深水潭,表演者能在水中揭开绳索瞬间逃脱。后来雷鸣发扬光大,此节目发展为水下逃生、悬崖逃生等惊险节目。 藕变灵童——根据《封神榜》中的仙道施法救哪吒重生演化而来:当众摆放几节莲藕作小孩身段形状,上面盖上道袍,表演者施法念咒后,揭起道袍下面变为一个哪吒样的小孩。 口吐莲花——表演者喝一口水,吐出来的是碧叶莲花和七彩绸带。 另外,华山戏法还有隔空取物、移形换影,意念成像,钻隙穿墙等等奇技。 今天,雷鸣组建《华山戏法艺术团》已巡回演出到全国各地,并受到中央领导人的高度好评。愿这门古老的艺术承传有序,光大发扬,颖出国门,走向世界。
【西江月】戏赋“丸子”
颗颗琼脂堆簇,重重蜜蜡抟团。
嘉蔬丰肉作成丸,自是珍庖美馔。
堪比天厨馐膳,更惭帝坐芳鲜。
欣尝落笔有歌篇,与我盛来海碗。
先民从巢居穴处到盘餐火食,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与尝试,开创了饮食文化的起源,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而“丸子”成为诸多饮食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后辈继承者不断改良优化,使之成为八荒九域,男女老幼皆乐尝喜食之佳肴——华阴“连升丸子”更是从这一品类中脱颖而出,成为美食。 连升丸子,是起源于河南省温县,发展成熟于陕西省华阴市。丸子分荤、瘦两大类。荤类以牛羊肉丸子最著名;瘦类以绿豆和萝卜丸子为代表;另外还有属于素类的可直接干食的连升丸子瘦干丸子。连升丸子的原始材料选用非常讲究:用油采用乡下土产棉花籽油或菜籽油;淀粉采用关中平原出产的红薯粉;牛羊肉采用从农村收购的散养牛羊;绿豆和萝卜则直接从田间地头收购。中一朵炫彩的奇葩。
连升丸子,从配料到操作,有一套从不外传的家族秘传诀窍。特别是配料上,讲究“精料秘配,调和入味,软硬适宜,拌陷均匀”的要诀;在油炸工艺上,则讲究:“入锅有法,火候有数,热凉有序,翻炸有度”的要领。 连升丸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吃法上与一般丸子不同。油炸好的丸子,特别是牛羊肉丸子,虽已熟透,但一般不能食用。而要先用温水发泡,等有一定的软硬度后,再下锅用特定料汤煮,出锅时还要再配高汤,加香菜或蒜苗沫,最后泼上特配的红油辣子才能食用。连升牛羊肉丸子在炸制之前是有秘诀的:调好肉馅,加一定比例的淀粉发酵,从而改变肉馅的性状——这样做出的丸子方能达到干吃松脆不腻,煮食软糯不散之特点。 连升丸子,融合了河南、陕西两地食品风味,它色泽金黄,外焦里嫩,油而不腻,满口留香。它有荤有瘦,贵贱适宜,口味任选,贫富无欺。长久以来,华阴群众就有上街办事、请客吃饭、改善生活等必吃连升丸子的习俗,连升丸子也成了华阴群众饮食生活的一部分。 赞 曰: 悦目怡神味更鲜,时蔬脂腻巧成圆。 精造作,细烹燔,庖人磨就水晶丸。
|